正文 第55章 公務接待製度改革的“沉默”(2 / 3)

更糟糕的是,在公務接待的“暗箱”下,有些地方和單位,還以接待、住宿補貼和用餐招待開支等各種借口,開假發票套取預算內資金,設立“小金庫”,用於請客送禮,等等。

“預算外資金”是失控源頭

“上級動輒就下來檢查,不喜歡吃喝也得陪好,誰也得罪不起。”雲南省某縣一位做局長的朋友對記者感慨道,“現在8小時以外,也耗在公務接待上。”

雖然有這樣感受的人不少,但不少人又身不由己地深陷其中,這不得不從現有的財政製度上找原因。

“由於各種原因,我國政府預算歸一化管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以致大量預算外、製度外資金存在,成為公務接待失控的主要原因。”任建明指出,“在民主法治健全的國家,政府所有財政收入與支出都是納入一個統一的正式預算的。”

“財政預算不公開不透明,加之認識上的偏差錯位以及監督打擊力度不夠等原因,更加劇公務接待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任建明說。

“公私不分的接待現象也很普遍,有的去旅遊或辦私事,也列入公務接待範圍。”據任建明介紹,在有些經濟發達的地區,接待費用驚人。他舉例說,“南方有一個鎮,經濟狀況比較好,每年接待費用就達上千萬。”

“由於預算外資金的支出,其來源是私下運作的灰色‘小金庫’,本身就見不得陽光。”任建明認為,“這為財政支出方麵的超標、違規包括公務接待方麵的超標、違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在預算方麵,很多地方並沒有把接待費、差旅費、考察費等定額明晰。加之公務接待的主體,本身就是領導幹部和其他公務人員,信息和權力又不對稱,更使公務接待中的問題難於界定和發現。”任建明說。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監督不到位,是公務接待失控的重要原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在監督製止公務接待不正之風方麵,應當更有所作為。”汪玉凱認為,“但實際情況是,人大在這方麵基本是缺位的,並沒有建立起必要的監督機製。”

汪玉凱進一步解釋說:“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首先,目前相當多的公務接待費用在預算外循環,很難掌握具體數目;其次,在各級政府預算及其執行的權力分配格局中,實際決定權掌握在政府而非人大手中。政府既是預算的編製者,也是預算的執行者,人大難以監督。”

記者調查發現,財務管理手段的落後,也為公務接待腐敗提供了便利。特別是電子消費不發達、發票聯網核查等技術手段落後,也為個別人多開、虛開發票及用假發票報銷等違紀違規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信息公開的民間推動

公務接待過多,自然使很多領導幹部沉浸在接待應酬之中,難以集中精力於本職工作,也不利於黨風、政風建設。

“公務接待中的種種不正之風,如果任其存在和發展,必將產生很大的危害。”汪玉凱說,“首先,助長黨政機關的奢靡、鋪張浪費和盲目攀比之風,推高了行政成本,擠占了公共資金。其次,給一些人提供了貪腐的機會。再者,惡化幹部群關係,使群眾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

近年來,公務接待失控引起高層高度重視。2006年,中央下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明文要求“接待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接待標準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服務,不得超標準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

該文件還規定:“接待對象需要安排用餐的,接待單位應當按照當地財政部門規定的夥食標準安排,不得超標準安排用餐,提倡自助餐,一般不安排宴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