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公務接待製度改革的“沉默”(1 / 3)

公務接待中的吃喝風並非不治之症,隻要做到信息公開,打破“自我監督”的思維,加強監管,敢於處罰,便可使問題迎刃而解。

“要嚴格執行公務接待的有關規定,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包括接受群眾和社會輿論監督。”這是中央對“進一步規範和改革公務接待製度”中的一個新要求。

2010年4月27日,記者聯係了北京市大興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希望就大興區公務接待方麵的情況進行采訪。該負責人表示,他可先協調區委辦公室和區政府辦公室再給記者答複。次日一早,該負責人電話告知記者:“內容太敏感,他們不願意接受采訪。”隨後,記者給北京多個區縣政府打電話,采訪公務接待的要求均被婉拒。

自上而下對推進公務接待製度改革,嚴禁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規定越來越細、要求越來越嚴。但事實表明,這些約束力不足的規定,對遏止公務接待中的浪費和腐敗作用並不明顯,比如在“由隱性消費向顯性消費轉變”這一環節就難到位。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我國在規範公務接待方麵,不論是傳統觀念的轉變,還是製度建設的完善,都還要走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程。

公務接待被視為“國家機密”

2010年3月30日,國土資源部率先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0年部門收支預算”。隨後,財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相繼公布2010年部門收支預算總表和部門2010年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截至2010年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部門預算。

但從各部委公開的信息來看,並沒有涉及公務接待這樣的“熱點細節”。對於這些部委而言,公務接待顯然還屬於“保密範圍”。

“目前,公務接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在剛剛成立的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研究會上當選為秘書長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一些地方,隻要領導批準的接待就是‘公務接待’,隻要領導簽字的發票就可報銷。”

“上級到下級單位視察,下級到上級單位彙報工作就不少,加上橫向交流過於頻繁,直接造成了公務接待出現過多過濫的現象。”汪玉凱說,“隻有先對‘公務’的概念及範疇進行明確,才談得上製定嚴格的接待標準,對‘接待’進行規範。”

“現在公務接待與以前相比,已經有很大變化。”在汪玉凱看來,公務接待,就是黨政機關內部上下級之間、橫向之間,出於工作需要產生的接待,或外地兄弟單位或官員來訪,以及相關的會議、參觀、學習之類產生的接待活動。“公務接待在標準、範圍等方麵,還需要更明晰、可操作性的規定。”

“黨政機關適度的公務接待,是開展工作的需要。”汪玉凱說,“但是公務接待吃喝之風泛濫,就是嚴重的腐敗問題。”

“公務接待是個苦差事。”湖南省某縣一家單位負責人向記者訴苦道,“應酬是我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有時一天甚至要接待三四批來客,以至吃飯猶如趕場子。”

“目前有些地方的公務接待,不但標準混亂,而且範圍也不明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紀檢監察學會副會長任建明教授對記者說,“全國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基本是各地根據當地財政狀況而定。至於一頓飯花多少錢,主要由接待單位領導即時拍板。”

“有些單位的接待對象非常複雜,既有上級視察,也有下級來訪,更多的是兄弟單位之間的橫向聯係。”任建明說,“但現在有些公務接待,已經演變為用公款為對方的消費相互埋單。”

“公務接待消費在不同單位之間的差異很大。”北京一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幹部認為,“在有些地方,公款吃喝已經成為一種交際手段,有些領導甚至用公家的高規格接待,為個人的升遷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