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博士孫琳曾專門研究過中國的公務員薪酬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不少地方擅自發放的公務員津貼、補貼達300多項。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官員隱性利益除灰色收入外,還包括隱性特權。其中主要是“職務消費”。比如,有些官員以開會、考察名義到國內外旅遊,並購置價格不菲的個人或家庭生活用品,以“職務消費”名義回到單位實報實銷。在不少地方,這並不視為違規。
同樣,屢遭詬病的還有公務接待中的“招待費”。據多位受訪檢察官透露,目前在有些地方,對官員幾萬元的經濟問題,根本沒法立案偵查——隻要有人去查,官員弄出一堆招待費票據搪塞,就萬事大吉了。
正因此,某些官員使用公款揮金如土。比如,原建行老總張恩照,搞一次舞會派對揮霍115萬元;中石化原總經理陳同海,在職期間日均揮霍公款4萬元;10年前國家電力公司在武漢召開內部會議,總經理高嚴住6萬元一天的特大套房,午休另有每天8000元的總統套房,從家具到馬桶都專門訂做……
而公車改革16年進展甚微,其深層原因,也在於觸及眾多官員的隱性利益。因此,發生遼寧省遼陽市實行“車改”的兩區區級領導每月補貼6600元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
在住房領域,公務員“團購”事件亦折射出其隱性利益。如,2010年4月,山東省安丘市一名公務員稱,其所在的單位低價團購當地某高檔商品房。接著,農業部也被曝光團購定向低價房。而河北省石家莊市的網友也在網上曬出了“石家莊公務員團購低價房集錦”名單。
官員子女通過種種“安排”進入官場的現象也盡人皆知。從“潛規則”到給領導子女“量身定製”職位,甚至出現“交叉安排”“考試作弊”“公示巧合”“提前內定”“人才引進”等手法。
還有官員“依權”兼職拿錢、入股取酬等。
針對官員隱性利益向各個領域“擴張”,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坦言,最擔心的就是腐敗向特權轉化。他說:“這實質上是讓腐敗合法化。現在官員的待遇已經足以保證他過體麵的生活,應當減少特權,比如用車、醫療和住房等。”
權力暗箱催生“與民爭利”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官員隱性利益泛濫,危害極大,挑戰了社會公平正義。
“當前官員與民爭利現象嚴重,這是超越了法律和政策界限的非法權利或離軌行為。”黃小勇認為,社會中一部分人利用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特權優勢去謀求其他社會領域的優勢,是典型的社會不公和對社會正義的破壞。允許與權力相關的官員隱性利益存在,隻會給腐敗留下了製度性的“借口”。
“官員灰色收入的主要原因,還是與權力配置的特點和崇尚權力的政治文化有關。”胡仙芝認為,從當前權力配置的特點來看,公權力存在暗箱操作,是官員灰色收入難以禁止的主要原因。盡管信息公開條例已實施兩年多,但在權力內部的運行中,信息不對稱、信息屏蔽現象仍較嚴重,這為公權濫用提供了土壤;從政治文化環境來看,官員的一些灰色收入則披著合法合情合理的外衣,如人情往來等的收入。
“預算外收入的失控,也為官員攫取灰色收入提供了基礎條件。”胡仙芝指出,“由於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在體製外循環,這也成為了一些官員獲取灰色收入的主要渠道。”
“官員隱性利益實質是公權力的不正當使用,是公權人物為了私利或小集體利益而利用權力,與權力的公共性要求是相違背的。”胡仙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