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隋唐時期 (2)(3 / 3)

“唐人花鳥,邊鸞最為馳譽”(湯《畫鑒》)。邊鸞所畫花鳥,精妙絕倫,時以牡丹第一、正麵鳥雀第一、折枝第一享譽畫壇,被後世視為花鳥畫“祖師”。其筆下牡丹“光色豔發,披多而色潔”(董《廣川畫跋》),“精於設色,如良工之無斧鑿痕”(《圖繪寶鑒》)。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邊鸞應詔描繪新羅國進獻的孔雀,一正一背,煥爛華麗的形色與展翅若舞的情態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邊鸞還擅畫折枝花草,花草經過匠心獨運的裁剪取勢後精心描繪,顯得益發地嬌豔動人。這種有意對畫麵內容進行增強減弱的藝術處理,對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有著至深至遠的意義,亦說明畫家的創造性在此時得到了重視。

山水畫在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萌芽,但從總體而言,山水仍多作為人物畫的配景。至隋代山水畫的獨立趨勢漸漸明朗,至唐代則完全擺脫人物畫的附庸地位,成為獨立的繪畫門類。出現了展子虔、李思訓父子、王維等山水畫大家,形成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兩大流派。

展子虔曆北齊、北周、隋三代,在繪畫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遊春圖》絹本設色,為今存最早的完整山水畫。畫麵描繪了在一片明媚優美的春色中,遊人於山川中策馬泛舟的嬉遊場麵。該畫用細線勾勒,筆法細膩,尚無皴法,以青綠著色,人物以粉點染,山腳用泥金渲染,色彩濃鬱。采取俯瞰式構圖,“遠近山川,咫尺千裏”,展現出廣闊深遠的燦爛春光。

李思訓,為唐朝宗室,官至左羽林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人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與之齊名,父子二人合稱“大小李將軍”。二李在前人展子虔金碧朱粉的基礎上,發展出我國山水畫史的一大重要流派——青綠山水畫。

傳為李思訓所作的《江帆樓閣圖》,筆格遒勁,色彩富麗,好似“神仙之境”,為早期山水畫的重要遺存,其宋摹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作者運用略帶變化的勾斫並填以青綠重彩表現出波瀾壯闊的江流邊,倚岸而立的幽靜院落以及隱逸士人信步遊春的圖景。

小李將軍李昭道承繼父業,在山水畫領域開辟出一片天地。傳為其所作的《明皇幸蜀圖》,絹本設色,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的是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川的情景。畫中雲霞縹緲,峰巒突兀,道路險要,逃難隊伍在陡峭的蜀道上艱難行進,玄宗騎馬過橋,馬匹受驚徘徊不前。全圖有勾無皴,設色金碧輝煌,人物、山石刻畫細膩,為典型李家青綠山水畫風。整幅畫富麗堂皇,極富裝飾畫特征,迎合了唐代富足奢華的文化審美觀。

王維(699-759年)的出現為中國山水畫史的又一重要轉折點,其首創“破墨”技法,采用水暈墨章表達恬淡心境,崇尚清新自然,成功地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境界。這種詩情畫意相結合的意境,對水墨山水流派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伴隨著隋唐繪畫的繁榮,繪畫創作與佳作鑒賞益發需要更為專業的指導,鑒賞著錄及繪畫史論專著相繼湧現。其中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與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就集中反映出這一時期對繪畫史研究著述的認識水平。

《唐朝名畫錄》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繪畫斷代史。作者將唐代一百名畫家分為“神、妙、能、逸”四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其中吳道子的記載最為詳實,評價也最高,位列神品上。另有二十五人無作品流傳不可定其格,僅將其姓名列於書末,足見作者治史嚴謹審慎的態度。

《曆代名畫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係統的繪畫通史。上起遠古至晚唐會昌元年(841年)繪畫史料全數搜羅集成浩浩十卷,夾敘夾議,史論結合,一至三卷為論述部分,集中闡述繪畫發展的史論認識;四至十卷為史傳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三百七十二位畫家的生平逸事、藝術見解及作品流傳一一收羅,為後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史料,“繪畫史上的《史記》”這一稱號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