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隋唐時期 (1)(3 / 3)

龍門石窟的造像熱潮隨著北魏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而沉寂一時,至唐代又再次活躍,總數為2100個洞窟中,唐朝窟龕就占了三分之二,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第二次開鑿高潮。其中以潛溪寺、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幾個大窟為代表。

位於龍門西山南山腰的奉先寺始建於鹹亨三年(672年),所傳唐高宗為唐太宗追福所修,為龍門中規模最大、設計最嚴密的露天大窟,是唐代石雕藝術的代表。佛龕東西深約38.7米,南北寬33.5米,本尊為盧舍那佛像,高約17.14米,坐於雙重蓮瓣形的須彌座上,雙唇微抿,似笑非笑,神聖而慈祥,可親又不可近,既有女性溫柔特征,又有男性雄健氣勢,將人性與佛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本尊左右依次為迦葉(已毀)、阿難、二菩薩及天王力士。阿難通高10米,立於仰覆蓮座上,外形樸實,五官清秀,神態恭敬;二菩薩身高13米,左者立於八角形方座之上,裝扮精美,體態婀娜,右者立於仰覆蓮座之上,服飾類似,動作略帶剛勁之美;天王力士通高10米,天王左手叉腰,右手托塔,表情威嚴,力士兩目圓睜,闊嘴微張,肌肉暴凸,令人生畏。

由於道教在四川一帶有著廣泛的影響,因此該地的造像大都是佛、道雜糅,特色鮮明。四川安嶽的臥佛院造像1600餘尊,最大的臥佛長達23米,為釋迦牟尼涅像,是唐德宗貞元年間遺物。此像呈頭東腳西橫臥狀,兩手平伸,雙目合閉,神態安詳;20餘尊弟子、菩薩表情各異,環繞本尊呈眾星拱月之勢。該地還有一處玄妙觀有造像1293尊,以道教內容為主體進行雕塑,就全國而言此類造像委實不多,值得重視。

陶瓷、金屬、絲織工藝

盛世所帶來的安定與興旺給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空間,各式手工業作坊林立街頭巷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質量不斷提高,陶瓷、金屬以及絲織工藝至唐出現飛速發展的繁榮景象。

隋代盡管享國不長,但依據現今出土廣泛的隋代瓷器來看,青瓷為生產的主流,其生產仍對唐陶的發展累積了一定的技術條件。如在製陶工藝方麵,更全麵地掌握了釉料中鐵元素的性能,大量地采用白色護胎釉等等。

唐代瓷器以青瓷、白瓷以及三彩瓷成就最高,其中成就最卓著者當首推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鉛釉器的總稱,是一種低溫掛釉陶器,以白色黏土作胎,先入窟以100℃燒成陶坯,再用多種礦物元素作為著色劑進行上彩,最後再以90℃燒製即成。由於工匠基本熟練地掌握了金屬釉的呈色規律,所製成的唐三彩色澤豔麗,絢彩奪目,不僅深受國內達官貴人的青睞,還遠銷至東南亞甚至歐洲等地,馳名中外。

青瓷在唐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產青瓷的窯址較多,如浙江的越窯、江西的洪州窯、廣東的潮安窯以及四川的青羊宮窯等,自此,瓷器開始以窯口所在地為名。其中以越州出產的瓷器屬青瓷中成就最高者。越窯青瓷在五代時被稱做“秘色瓷”,色澤盈潤呈半透明狀,胎骨細密,叩之清脆有聲。

白瓷生產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河南等北方諸地,與青瓷生產集中於南方各省形成對比,故而形成了唐代製瓷業的一大特點,即通常所稱的“南青北白”。與越州青瓷地位相當的當數河北內丘縣的邢窯白瓷了,其胎體細薄,釉色白淨,器形精致,受時人喜愛,唐代中期“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經濟的發達給奢侈用品的出現與發展帶來了先機,在富貴人家爭奇鬥富的狂風中,金銀器的製作在這樣的昌盛年代裏特別受到重視。迄今出土的唐代金銀器達上千餘件,其中1970年10月西安南郊出土的唐代窯藏中的金銀器達250件,據推斷為王府遺物,大多製作精美,技藝卓絕。其中一件為鎏金舞馬禦杯紋銀壺,造型為皮囊形製,采用部分鎏金技法,壺兩麵各有一馬,呈後足跪臥前足支撐狀,馬頸飄帶與馬尾迎風飄蕩,再現宮廷舞馬優雅身姿,金色馬身與銀色壺體交相輝映,顯得格外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