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三百多年的混亂與分裂,隋唐相繼建立起統一王朝,盛世氣象隨之遝來。頻繁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及皇室的熱情讚助,此時的中國藝術閃耀著奪目的光芒,達到了輝煌的境地。藝術開始逐漸從政治與宗教的教化工具中分離出來,獨立為愉悅感官的藝術欣賞品,滿足於觀者的視覺享受。
城市、建築和陵墓
作為那個時代世界文明中心之一,隋唐兩朝的都城長安在秦漢舊城基礎上加以擴建,至唐時已經發展成為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1米,麵積達83平方公裏的大型國際性大都會。長安城布局仍承前製,采用規整對稱的全封閉式設計,建有宮城、皇城、外郭三大部分。宮城由太極宮、東宮及掖庭宮組成,位於南北中軸線北端,為城中之城,是皇室辦公、居住之所;皇城建於宮城南麵,為官府所在;厚度為9至12米的土牆組成外郭城垣。
與漢長安城“宮室與百姓雜居”不同,唐長安城將皇城與宮城集中在全城北部中心,在皇城以南的其餘地帶建有方正相交的棋盤形街道分割坊裏,一派“十裏長街市連井”的繁榮景象。以朱雀大街為界,兩邊各半,共110坊,作為百姓生活居住之處,形成了北宮南市的城市格局,為大唐興盛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
長安城內宮殿建築極其華麗,其中尤以建於貞觀八年(634年)的大明宮為最。該宮殿位於長安外龍首原上,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沿中軸線南北分布。含元殿為正殿,寬11間,為門形平麵建築群,皇權至上的意識貫穿整個布局:75米長的龍尾道在前開路,左右兩側翔鸞、棲鳳兩閣於旁護駕。此外,三組宮殿兩側還修有對稱的樓閣殿宇若幹,以襯托主殿的大氣磅礴。宮北為園林區,掘有太液池,池中置蓬萊山,供帝王後妃嬉戲遊玩。
隋統一中國後,隋文帝在大興城建造了大興苑,隋陽帝後來在東都洛陽建造了西苑。西苑方圓百裏,人工湖中仿漢代皇家園林築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唐長安宮殿外建有禦苑三處,城東還有芙蓉園,城外有禁苑。這些園林占地廣闊,或臨自然水係,或開鑿湖泊,旁有樓、台、亭、閣,廣植花卉樹木。北宋的園林集中在東京汴梁和西京洛陽兩地。著名的皇家苑囿有金明池、良嶽和瓊林苑。金明池有明顯的中軸線,布局規整。艮嶽設計巧妙,山水環抱,園內有大量從江南運來的山石、名花。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記載西京洛陽有名園24個。洛陽的花圃園林眾多,因而有“花城”之稱。
伴隨著經濟的繁榮與政治的穩定,悠閑自得之風彌漫著整個社會,私人花園開始增多,園林建築興盛起來。與前朝歌功頌德、拜佛求天不同,隋唐時代的園林建築不拘泥於形式與規模,也不追求華麗精致、氣勢恢弘,隻求怡情養性、洗練性靈。如宋之問的藍田別業、王維的輞川別業、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皆簡潔別致,以親近自然陶冶情趣為鵠的。
選太湖石堆砌假山為隋唐時期園林建築的一大特色,假山的形製依據個人喜好來塑造,或圓潤秀麗,或尖銳挺拔,或如鳳如虯,或如鬼如獸,三山五嶽似在其中,人工雕砌與自然創造融為一體,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在這小小園林中一一展現。
唐代陵墓大多利用地形,依山為陵,基本承襲漢製:封土平麵呈方形,下大上小,狀如覆鬥。陵墓規製巨大,布局嚴謹:雄偉的墓塚前立靈亭、獻殿和東西二閣,周邊築起方城,方城四角建角樓,四麵立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門,其中朱雀門外修有長達數裏的神道,按不等距離於神道上安置三對土闕,象征三重宮門,神道兩側陳列有石人石馬石華表,將整個陵墓襯托得更加肅穆、神秘、威嚴。
唐朝皇室陵墓大多分布在當時政治中心長安北麵諸縣,皇帝陵墓在長安附近有18座,俗稱“唐十八陵”,其中以昭陵與乾陵為陵墓藝術的傑出代表。
唐太宗在世時依九山修建昭陵,由閻立德主持,畫家閻立本也參與了其中設計。陵區周長六十公裏,占地約三萬多畝,山前有獻殿、朱雀門,東西有青龍門和白虎門,後有陵寢、北闕及玄武門。此外還有諸王、公主、嬪妃、功臣的陪葬墓達167座,其規模之巨為史上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