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秦漢時期(2 / 2)

兵馬俑與真人真馬等高或略高,由泥質灰陶燒製而成,製作工序大都為模塑兼用,頭部、四肢與軀幹分段製作成粗胎,而後敷以細泥規整,再用貼塑的形式、寫實的手法處理眉發與衣紋,入窯後再添加彩繪。製成一件件生靈活現的作品,再按一定的陣勢排列,最終組成始皇帝的“威武之師”。

與始皇陵兵馬俑寫實不同,漢代陵墓雕塑趨向於簡約抽象,追求整體感覺。其中以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一組石雕作品最具代表性。驃騎將軍霍去病能征善戰,六次大勝匈奴,安定北方要塞,深得漢武帝的寵愛。武帝惋惜其英年早逝,特賜陪葬於茂陵一側。墓前石雕尚存14件,分為人物與動物兩大類題材,采用依石造型的手法,將圓雕、浮雕及線刻技法綜合運用,刻畫出對象特征,強調意象表達。主題雕刻為馬踏匈奴,高168厘米,寬190厘米,氣宇軒昂的戰馬以傲立的姿態將敵人踩於蹄下,敗者仰麵在地頗為狼狽,但弓箭仍緊握手中。雕塑象征性地表現大敗匈奴的快意,同時亦警誡人們來敵不會輕易就範,切勿放鬆警惕。

出土於四川成都郫縣的東漢說唱俑可謂是以神帶形的寫意傑作,說者含頸聳肩,做扭身行走狀,左手拿鼓,右手持棍應合,再配之以眯起雙眼,咧嘴吐舌的表情,惟妙惟肖地刻畫出說唱者手舞足蹈的興奮勁。頭大身短的誇張比例處理突出了說唱者表演時的忘我神態。

畫像磚

畫像磚為秦漢時期的一種建築構件,分為實心磚與空心磚兩種,多用於墓室壁畫裝飾。其圖案多由圖像印模壓印而成,亦有部分用銳器刻畫,因而易於將諸多繪畫元素融入構圖與造型中,帶來精美的藝術效果。肇始於戰國的畫像磚,發展至東漢達到鼎盛,在中原、西南以及江南地區廣泛流行,尤其盛行於四川、河南等地。

河南洛陽出土的條形空心磚(40×130厘米)用陰線刻製的手法展現了一幅生動的狩獵場景。獵人右膝跪地,扭身回頭,拉弓瞄準,蓄勢待發;見勢不妙的雌雄兩鹿倉皇逃命;空中盤旋的蒼鷹似乎在為任人魚肉的梅花鹿哀鳴。

四川出土的畫像磚皆為模壓而成的薄浮雕式實心磚,其規格小於其他地區(40×40厘米與40×27厘米)。但藝術造詣頗高,完整描畫了諸多生活場景,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如大邑安仁鄉揚子山2號漢墓出土的弋射收獲畫像磚,分為上下兩層畫麵,上為弋射場景,池塘旁兩人正拉弓滿月,射向空中四處逃竄的飛鳥,池塘中卻是野鴨閑遊,魚翔淺底,一派恬靜氣氛;下則為收獲場景,前邊兩人正掄著鐮刀割下稻稈,中間三人並肩收捆,後邊一人肩扛稻穗,手提食罐,一幅清新的田間小景躍然映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