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秦漢時期(1 / 2)

秦漢時期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信心十足的統治階級要求藝術為政治服務,借助各種藝術形式誇耀其權力與財富,鮮明地體現出華貴、宏大兼備實用的時代風貌。

宮殿園林建築

公元前221年,曆史選擇了讓秦朝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諸侯爭霸的亂局。隨著中央集權製的建立與鞏固,作為皇室象征的宮殿與園林的形製不斷擴大,建築也日趨成熟。

統一過程中,秦始皇每破一國,便仿建原國宮城於秦都,至統一之際,六座營造法式各異的宮殿已巍峨地聳立於鹹陽北麵高坡。再加之強遷六國12萬戶貴族豪富於鹹陽,足見秦都的規模之巨。城中最大規模的建築當數渭水南岸的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共有宮觀270座。相傳始皇帝曾在阿房宮前,熔天下兵器鑄成著夷狄服裝的十二銅人,各重達十二萬公斤,以誇耀其統一天下、四夷賓服的偉業。今陝西西安西郊趙家堡遺存的阿房宮前殿的夯土台基,東西寬1200米,南北長450米,高約7~8米,僅憑此殘存物便可遙想阿房宮當年的輝煌與壯麗。

漢代建築在沿襲前代建築氣勢恢弘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奢侈華麗的。西漢時期長安城的建製達到極盛,修建於漢高帝時期著名的長樂、未央二宮,仍為中軸對稱的建築群體,分別為太後居所與皇帝朝會場所。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到了晚年同樣擺脫不了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迷夢,大興土木,向上蒼明示其虔誠之心。公元103年他在長安西南修築了園囿性質的建章宮,極為奢華。漢代宮殿與後世不同,在充分融合自然景觀的同時,采用的是大宮套小宮,各占一區的格局。作為離宮的建章宮與辦公地的未央宮以城牆的閣道連接。其前殿有脊嵌銅瓦的鳳閣與銅製仙人捧露盤的神明台,現尚存的8米高的巨型夯土台基依稀可見當年的風華。南門有門樓三層,北門外有門闕,東門外亦有鳳闕,幸運的是鳳闕至今尚在。園內養有各種奇葩仙草與珍禽異獸,還建有駘蕩宮、奇華殿、娑宮和太液池,池中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宛如人間仙境。

陵墓及其藝術品

“事死如事生”的禮法觀念在秦漢時期逐漸成形,隆喪厚葬的風氣開始盛行,具體體現為眾多建製成熟的陵墓以及極盡炫耀之能事的各式陪葬藝術品。

秦漢陵墓形式統一,呈十字對稱格局:以巨大的覆鬥形封土作為主體,給觀者以壓迫感,以昭示王權威嚴;雙重垣牆圍於四周,東西南北四方開門,呼應傳統的“天圓地方”概念。墓前通常建有享堂與石闕,墓側建寢殿,以供墓主生後享用。

秦漢時期的墓葬文化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那些製作精美的陵墓雕塑,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於20世紀70年代的兵馬俑坑作為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距其東側約1.5公裏,位於陝西臨潼西楊柳村南。至今已發掘四個俑坑,總麵積為二萬五千餘平方米,在這戰車與騎兵、步卒混編的大型地下軍隊中,據估算約有武士俑七千餘個,戰車百餘輛,戰馬百餘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