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局麵的形成,周王室的最高權威遭受沉重打擊,“禮崩樂壞”之風在這個非權威的年代流行,藝術領域中的禮製性元素逐漸減少,開始轉而追尋鮮明的個性與奢侈的美感。
城市與建築
東周的城市布局此時的城市布局集政治、軍事與經濟功能於一體,逐漸發展出城郭之製。宮城為保護統治者的內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顯要位置,周邊安置各種設施以保證王室的安全。郭為老百姓生活居住的外城,包括官署、居住區、商業區,為王室生活所需提供支持。
趙國邯鄲城布局儼然遵循城郭之分,宮城為呈品字形排開的東、西、北三城組成,三城均建於夯土台基之上;呈不規則長方形的郭城位於宮城東北,為手工業製造與商品交換集中活動區域。至此,封建社會城市布局的輪廓已基本成形:東西對稱,位於中軸線的宮城坐北朝南,城郭分離,為後世所沿用。
此外,另有一特點為這亂世所獨有,值得注意。平王東遷以來,王室威嚴呈江河日下之勢,各地諸侯雄踞一方,打破了周王室之前以王化為中心的城市布局傳統,各地都城的規模和形製與以往有很大突破,“僭越”現象在當時是司空見慣。如齊國臨淄城外城周長14公裏,其主體宮城周長亦達7公裏,規模遠遠超過了東周都城洛邑。
木結構建築的造型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築,在兼具實用功效與權威象征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裝飾美化,追求華麗之風。木結構建築的重要特點便是鬥拱的使用,這種位於柱與梁之間的構件作用有二,一是承上啟下,右牽左拉,傳遞荷載的實用功效,即使遇上地震,亦可“牆倒房不塌”;二是其構造精巧,向外出挑,將最外層的桁檀向外延伸出一定距離,達到翼角飛翹的裝飾效果。
人們對裝飾效果的注重給瓦當以用武之地,其很快便成為了當時重要的建築裝飾。瓦當形狀以圓形和半圓形為主,動物、人物以及幾何圖案的各式紋飾由模子製成,便於大批量生產,以獲得整齊美觀的效果。出土於陝西鳳翔的秦國瓦當,以動物圖案居多,奔鹿、雙獾以及夔鳳各以生動的姿態翩然躍於瓦上。
華麗之風的體現除了對細節裝飾的關注外,建築形製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春秋戰國時期,上層階級皆以高台建築為榮。各國諸雄為炫耀其雄霸一方的實力,便紛紛在台榭陂池上大做文章。如河北易縣的燕下都赫赫有名的老台今殘高仍有8米,麵積達1200平方米,由此可想象當年此台是何等的風光無限。
漆器
作為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我國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木胎漆碗。由於具有色彩鮮明、實用輕便、防潮防腐的特點,漆器開始漸漸取代青銅器成為日常用品。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至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展,其製作工藝也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