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漆器彩繪花紋一般是以有光的加油精製漆為顏料在砑光的脫水精製漆髹成的漆麵上描繪,其色彩以紅黑為主,裝飾紋樣基本沿襲青銅器紋飾處理方法,圖案極具動感。
進入戰國時期,漆器工藝進一步發展:胎體用木料、竹料、皮料及夾料製成,更加輕巧;運用描繪、鑲嵌及刻畫等手法製成的裝飾紋樣,除傳統的動物紋外還出現了幾何紋、雲霧紋以及描繪生活場景的畫麵,更顯生動;借用金屬製成的紐耳等飾件的陪襯更具貴氣。
戰國時期的楚國漆器無論在造型創作還是製作工藝方麵,在當時都首屈一指,在湖北江陵、信陽、湖南長沙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在江陵雨台山戰國墓出土的虎座鳳鳥懸鼓就是一件漆器精品,兩鳳背向,引頸而立,各踩一虎於爪下,頎長的脖子襯托出鳳鳥的優雅華貴,半眯的眼睛刻畫出老虎的憨態可掬。
繪畫
戰國時期的繪畫已初步形成中國畫特征,用線造型,並且線條的使用已趨於成熟。描畫的對象以人物為主,大多是作為各種工藝品裝飾紋樣出現,亦有部分作品已擺脫裝飾的附庸地位,發展成具有獨立地位的藝術品。
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的采桑宴樂攻戰紋銅壺屬戰國時期之物,其紋樣以剪影的形式鑲嵌為三層繁複的紋飾帶。第一層飾帶於壺體頸部,描畫了采桑與狩獵的生活場麵,苗條的婦女正提籃采桑,壯碩的獵手欲拉弓射箭,一幅靜謐的田園風景畫。第二層是水邊射鳥與宴樂,一邊是形態各異的四獵手:兩人箭已射出,一人箭正出鞘,一人待箭欲發,受驚的水鳥紛紛騰飛出水麵四處逃散;另一邊是大宴賓客:主人捧杯致辭,廳前歌舞升平,廚師忙著在一側張羅食物,畫麵亂中有序,真實完整地刻畫出生活情景。第三層是水陸攻戰,攻城戰描畫的是一方士兵攀上雲梯欲攻下城池,另一方則死守城頭拒不放棄;另一邊的水戰也在緊張地展開,兩船相向疾駛,雙方士兵短兵相接,廝殺慘烈,還有士兵潛遊在水中欲伺機行動,激戰的場麵攪得水中的魚兒也驚惶失措。
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的人物禦龍帛畫是我國最早的獨幅畫,是繪畫作為獨立形態出現的有力見證。該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立軸,以毛筆繪於絹帛上,線條流暢,用筆勁挺。頭戴高冠,腰佩長劍,身著長袍的男子瀟灑地將船形巨龍踩於足下,緊拉韁繩,禦龍飛馳。象征長壽的白鶴立於龍尾,正引頸長鳴,龍下的一尾鯉魚悠哉地遊於水中。據考證此畫作為墓主的引魂幡,表現了各吉祥物引領主人升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