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夏商周時期(1 / 2)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從原始公社製進入奴隸製,又從奴隸製過渡至封建製的時代,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中,生產力不斷發達,社會思想日益活躍,先民們之前那朦朧的審美意識也日顯清晰,裝飾性在三代藝術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都城的修建、青銅器的使用以及文字的發明,中國文明的源頭在這個審美觀念的肇始階段一一呈現。

建築

宮殿建築布局進入階級社會,宮殿便成為統治者至上權力的象征,開始在實用居住之外注入了裝飾性禮製性的元素,成為後世宮殿布局的範本。

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清理出的夏代後期宮殿遺址(亦有少數學者認為是早商都城西亳遺址),已初步具備宮殿建築布局的特點。一號宮殿遺址是一組整體為總麵積約一萬平方米的方形廊廡式建築群,屋頂可能為重簷四坡式。台基呈長方形,底部由三層鵝卵石鋪墊而成,東西長約36米,南北寬約25米,夯土層厚約3米。坐北朝南的殿堂立於台基之上,為約30米長約11米寬的長方形。根據現存的簷柱排列判斷,該殿堂為一組麵闊八間、進深三間的雙開間木結構建築,基本呈東西對稱。三代的建築形製在此已初見雛形,大多由夯土台、牆體及屋頂構成,殿堂多采用縱向軸線來安排布局,營造恢弘氣勢。

陝西岐山周原發掘出的西周早期宮殿(宗廟)遺址,則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封閉性院落。這一建築同前者布局有著明顯的依承關係,殿堂同樣建於夯土台基之上,坐北朝南,南北縱軸,東西對稱,前後兩進,形成規整的四合院群落。

陝西扶風召陳村發現的西周中晚期建築,布局對稱,其規模已相當於明清時期的中型殿堂。相較於前兩者,除了類似的宮殿布局外,其修建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木鬥成為常用的測算工具,板瓦與筒瓦成為屋頂的建築材料。

西周城市建築規劃19世紀末在河南安陽小屯發掘出土的“殷墟”,作為公元前13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商朝的都城,這是三代時期最完整的城市範例。遺址中,商王的活動中心主要集中於洹水南岸小屯村以北一帶,因為宗廟宮室基本分布於此,而皇家王陵則位於洹水以北,由此可見,商人在規劃城市布局時已初具陰陽觀念。

有關建築規劃的理念在周人那裏得到了進一步延伸,最為突出的就是“王化”的概念。西周的城市規劃分為三級:一為王城,即天子所居地;二是諸侯城,為諸侯所處;三為都,則屬宗室與卿大夫所在地。諸侯城的規模僅為王城的三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都則更小。

王城的中心有一南北縱軸為主幹道,將城分為東西對稱的兩部分,宮城坐落在中軸線上。作為全城的中心,宮城四方各開三門,帝王從正門通行,其餘人等則走兩旁側門。其他重要建築的分布皆以宮城為中心,前方為前朝,後方為市(商業區),左旁為宗廟,右旁為社稷。城市布局以“王化”來展開,宮城為全城中心,王城為全國中心,而中心中的中心則是帝王,這種城市規劃理念為後世統治者奉為圭臬。

雕刻藝術

玉器商周時期的玉器主要被上層階級用作禮器與飾品,以圓雕及片狀平雕居多,結合線刻手法雕琢紋樣,形態樸實,左右對稱,種類繁多,頗具神秘色彩。

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不少玉雕藝術品,最為著名的是一用黃褐玉雕刻而成的跽坐人像。該作品頭頂盤辮,前額上方有一卷筒狀裝飾,身著交領長衣,腰佩寬帶,身後別一雲形寬柄飾物,神態莊重,據推測此為該墓主形象。

在婦好墓中還發現了一些以動物為主題的小型玉雕,大多以寫實手法塑造出生動有趣的形象。其中一黃褐色玉鳳極其引人注目。作品以月牙形的輪廓刻畫出鳳凰側身回首的生動姿態,華麗的頭冠與飄逸的鳳尾為百鳥之王平添幾分優雅。

青銅器商周青銅器像古代希臘的雕塑一樣,代表了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由於青銅器是比其他材質的藝術品都更能曆經歲月的滄桑而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數量眾多的商周雕刻藝術精品。公元前21世紀,夏代開始到秦統一中國,銅是廣泛使用的貴重金屬,上層人士幾乎無時無處不用青銅器。頌揚祖先,祭祀典禮,征伐記功,禱告天下等重大事件都要在青銅器上刻銘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