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始時期(1 / 1)

近代考古學根據人類生產工具的演變,將距今200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的整個原始時期稱做石器時代。中國的史前藝術便開始於這一時期,其重要特色體現在7000年至4000年前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彩陶紋飾和黑陶造型,以及分布甚廣且延續時間上萬年的岩畫上。

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主要體現在彩陶紋飾上。其色彩以質樸明快居多,先用天然礦物質顏料如赭石和氧化錳在陶坯上描繪,再入窯燒製,之後便會在胎地上呈現赭紅、黑、白等色彩的圖案。其題材主要為動物、人物、禽類及各式幾何圖案,大多與各個氏族的現實生活或巫術活動有關。盡管構圖簡單,但都能扼要地捕捉住對象的形態特征,頗有意趣。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100-前2700年)與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800-前4300年)是彩陶紋飾突出的代表,主要分布於河南、陝西、山西、甘肅以及青海。迄今出土的原始彩陶紋飾多數以抽象幾何圖形為特點,圓點、鋸齒、水波、三角渦以及網狀最為流行。如甘肅永靖三坪出土的馬家窯的連環紋彩陶甕,以弧線旋轉的渦為圖案,回旋多變富有節奏感。

以人物和動物為描繪對象的原始彩陶也出土不少。如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盆,盆口內壁描畫了三組舞蹈紋飾帶,每組五人以水波紋隔開,皆並肩攜手,載歌載舞,動作整齊。河南臨汝閻村出土的仰韶文化型彩陶缸所繪的鸛魚石斧圖,白鸛叼魚而立,正向石斧,睜大的眼睛似有驚喜之色,整個身體略向後傾,雙爪抓地以保持平衡,整個畫麵筆觸簡單,不乏生動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在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彩陶製品中有龍紋圖案,此為至今發現最早的龍圖騰形象。

陶器是用泥土做坯胎,用火低溫燒製而成的器物。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址幾乎遍布全國,迄今已發現7000多處,著名者如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黑陶、長江流域以南的幾何印紋陶,其中最具代表者為龍山文化的黑陶。

黑陶是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400-前2000年)的重要代表,主要分布於東部沿海一帶。其采用較彩陶更為成熟的製作工藝,待燒製結束後,從窯頂加水,通過木炭熄滅所產生的濃煙以達到陶器滲炭的效果,經過此番處理後的黑陶被描繪為“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猶如蛋殼,因而又稱“蛋殼陶”。

與仰韶彩陶重紋飾不同,龍山黑陶不施彩繪,以造型見長。其造型以三足器與圈足器居多。山東濰坊姚官莊出土的鏤孔蛋殼黑陶杯,器形別致,杯體與杯座比例適度,杯口呈敞開狀,似淺碟覆於酒樽之上,兼具實用與裝飾功效。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岩畫的國家之一,且岩畫分布甚廣,半數以上省區均有發現遺跡。史前時期的岩畫,大多是經敲鑿而成的岩刻畫,亦有少量由顏料塗抹而成。先民們運用誇大突出主體特征並兼用對比手法,刻畫出形態生動的狩獵場麵、圖騰崇拜及舞蹈場景。

位於陰山幾公海勒斯太地區的岩畫再現了當時的圍獵場景,一人站於家畜背上,兩人徒手而拱,四人拉弓滿月,眾獵物惶恐之間做奔逃狀,頗為生動。青海剛察黑山舍布齊溝的岩畫描繪了一匹狼的形象,兩耳豎立,目含精光,身體緊繃,如弦上利箭直指獵物,一切似乎已經凝固,叢林規則即將在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