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1 / 3)

卻說《相見歡》裏的那荀太太與伍太太,因打仗避地上海,遷就著過生活,而於這時代一無怨言,也不求甚解,有這樣一種順從而與卑屈又兩樣,與無知識也有些兒兩樣。這是中國人才有的大順,“後天而奉天時”的大眾若譬如海水,則“先天而天弗違”的英雄美人可比是浪花。伍太太比較有錢,見得深厚些,荀太太比較貧薄,所以特要表現自己,即是對時代的逆來順受的遷就生活中,亦仍可以有各人的個性。這兩個老婦人夾著一位年輕的婦人婉梅,更見得敗花殘葉的無可奈何,然而還是值得依惜,珍重。

西洋的老婦人多變得乖戾固執,他們沒有中國人的那種順,西洋的革命也沒有中國的革命是對天的。《易經》的兩句話,“先天而天弗違”便是樂,“後天而奉天時”便是禮,二者不可隻要其一。宋儒隻講順,現在我們講反,但是我們同時必要學禮,如孔子的問禮於老子,老子原也是極知禮的。荀太太伍太太決不與西洋的老婦人同,讀西洋小說最可知之。荀太太的小氣與自炫,與西洋的個人主義的不同。而亦因此,中國的英雄與革命亦與西洋的英雄與革命不同。要於此能辨別,是寫中國文章的第一條件。

宋儒講先天,隻知說先天之性,而不知一個“反”字。宋儒教人順從禮教,而不知我們順禮,乃是以禮順天,若隻知順禮,那就迂了。我們知此則知禮儀之美,戀愛也要約於禮。

《左傳》有晉文公為公子時,出亡於狄,在狄十二年,而至齊,在齊國住了下來他又不肯走了,是部下設計才把他載在車上離了齊國。晉文公是五霸之一,那樣的英雄,而隨遇而安,這就是一個“順”字。陶淵明的知足即亦是於此有其相共通者。荀太太伍太太的順從環境,所以與英雄美人同是一代之人。張愛玲寫《相見歡》,於此似乎缺少點出一筆。但是點明最難,弄得不好,會成了說明而不是文學了。此是文章作者的覺,故能不加解說,而自然明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秧歌》等的文章是自然明白,無須再加點明,但是此篇《相見歡》隻覺缺少點明。《相見歡》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荀太太伍太太那樣的人也抱有愛意,雖然自己不喜歡與她們一樣,作者就像是婉梅的看她們。此所以能是好文學,但是除此再沒有別的了。

詩文的點明是一個大問題。最好是自然明白,不加點明,如唐詩“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昔年有夏瞿禪先生,讚為“不著一字,光景無窮”。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詩經》與漢賦即多是點明的。比起日本的古歌與俳句,中國的古詩多是帶議論的。細想想,這倒是文學的正宗。原來其他各種藝術如建築、陶器、音樂等皆其造形即是一切,不可能再有自己說明,惟詩文可以自己說明,此所以中國文學不同於一般藝術,而稱為禮樂文章。

有雲“曲終奏雅”,如漢賦寫遊獵之盛,兩京的閎麗,而歸結於要行王道,即是把方才所寫的美好的東西,一一還它一個價值,此就是點明。作者是自己在世人世事之中,而同時有如神在看自己,看世人世事。

有不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有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應當是後者更高,但是亦有自覺了反為寫不出好文章了的。其故是不可依照所覺的來寫作。若依照所覺的來寫作,那就不是創造的了。好文章是隨著寫作而一路明白起來的,這才是生出來的新的覺。能如此,則不加點明亦自然明白,加了點明亦不會破壞文章。

寫文章與打天下同。如周文王武王是自覺的,如劉邦與朱元璋則是不自覺的。後世惟孫中山先生的創造民國是自覺的。不自覺亦可打得天下,如不自覺亦可寫得好文章,但是下文就要有師,幫助他自覺,如劉邦請教叔孫通與陸賈。

荀太太、伍太太、紹甫、婉梅這般人們,避戰亂到上海,便是《相見歡》裏的人物,如果逃不出來,在淪陷區,便也與大眾是一海之水,到底也不能知道中國一般人的心思。誰如果能知《相見歡》裏的人物的順從與時代英雄的反逆可以相結成,則可以創造時代了。

青年人不覺地寫出了好文章,很快會萎,政治上不覺地造反,後來就會像文化大革命的不知所雲。《相見歡》筆致極好,隻是作者與書中人物相知尚不夠深。張愛玲是《赤地之戀》以後的小說,雖看來亦都是好的,但是何處似乎失了銜接,她自己也說給寫壞了,她自己也隻是感覺得不滿意,而說不出是何處有著不足。這樣一位聰明才華絕代的人,她今是去祖國漸遠漸久了。

一般中國人其實多是《相見歡》裏荀太太伍太太紹甫之流,缺少團結心,各人管各人,少出主意,少惹是非,但你若以為他們都是順民,那就錯了。日本軍就是對於淪陷區內的中國人最難應付。

中國史上獨有的天下皆反,民間起兵,其中其實大多是《相見歡》裏那樣的凡人。他們是大順,而與天下皆反可以結合在一起。

看他們處世之道少出主意,而他們一旦卻可以聞風響應。《易經》

乾者大始,坤者大順,在中國民族全體來說實是一個。對於這樣的國民,是惟革命者與真真的文學者能喚起之,如孫先生說的“務須喚起民眾”。不是可以隻靠政策,而是要以道。

荀太太伍太太紹甫等是時代的浮沫,但底層還是有著海水的。像他們這樣的人,你剛想看不起他們,他們卻忽然發出話來,會當下使你自悔輕薄。《大學》講親民,《孟子》講覺民,都先要知民。如《流言》、《秧歌》等的看人待人都是非常好的,有一種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