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賀知章——杯中不覺老(3 / 3)

他官做得好,詩作得好,字寫得好,“人”字也寫得好……諸般好處矛盾統一,集中一點,幾乎是上天為了表明自己的存在而有意留下的一個神跡。

他在八十五歲時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已經完全不省人事了,後來死裏逃生,又蘇醒過來,上表奏明皇帝,請求恩準他回鄉當一名簡樸的道士。或許他覺得自己一生的腳步太急了吧?而腳步太急,注定無法細密地悅心。對此我們深有體會。

唐明皇準許了他的請求,並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贈出來作為道觀,還特地賜名“千秋觀”。又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讓百官為之餞行。這還不算,唐明皇又親自寫詩為他送行。詩的序言中說:

“天寶二年,太子賓客賀知章,……誌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鬆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賦詩贈行。”唐明皇在詩中寫道: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

大概是意猶未盡,又寫了第二首:

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

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在那個時代,一個人看淡紅塵、轉而入道是一件極平常的事。但像他這樣由皇帝親自出麵召集百官為之餞行,並且還寫詩相贈、以壯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實際上,這在曆史上也是一個千古奇觀。

他回鄉後就寫了那兩首著名的詩,每一個遠離家鄉的人讀一句就開始想念家鄉的詩。他一定十分歡喜地在家鄉青綠的草野上來來去去許多回,甚至開始要給那些原本熟悉的事物重新取一個名字——那一定是個很醉人的過程,仿佛在零落的花影上默寫一些溫暖的詞語,每一個詞上都將溢出無法遮掩的酒味,可以順著那些筆畫,飄散到孩童時期自己的村莊每一個寧靜的角落,並和它化在一起。

他回鄉後的情況史載不詳,甚至他什麼時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實,他去沒去世也沒有人知道——聽說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死了,結果許多年後又有人在另外的地方看到他,並且與之交談,甚至吟哦,留下好看的詩文,還一起飲酒談笑……這種例子在曆史上也不止一個兩個。

想來,世上果真有這樣的事的話,主角當然非他莫屬——這樣的好老人,他是酒仙裏的酒仙,應該是不會老去和離去的吧?

我們隻知道,他留下來的兩首老人講古一樣淡而雋永的《回鄉偶書》,像他詠過的柳一樣,玉一樣晶瑩透明,有很強的硬度,老枝子,新芽苞,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垂下綠色的絲絛,把我們的心層層纏繞,都給封成了繭。

[原作欣賞]

回鄉偶書(二首)

(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人小傳]

賀知章(659-744),唐朝詩人、政治家,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

唐武後證聖元年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曆幾次升遷,至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乾元元年肅宗以侍讀之舊,贈禮部尚書。

賀知章詩文精佳,且書法品位頗高,尤擅草隸,愛好書法者視其為珍品。他的墨跡留傳很少,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

現存詩十九首,多為祭祀樂章和應製詩。文有《龍瑞宮記》、《會稽洞記》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