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往事》 第二章1971(1)(1 / 2)

第二章1971

又一位親人的故去,換回的是又一段父親在家的時間:這一段還比較長,他從前一年的11月一直呆到了過年以後。

由於父親的堅持,我也從前一年的年底,開始消受我童年之中唯一的一段“幼稚園時光”。說起來,在那個絕大多數的中國小孩都不會跟幼稚園發生關係的年頭,我上的可是這個省裏最好的一個幼兒園(在全國肯定也數得上)--省第一保育院:其前身正是延安時期那個著名的“紅色搖籃”,時任院長的老太太是文革前本省的老省長(現已上調中央)的夫人。就是說,我因為進過這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保育院,就和日後中央第X代領導人中的好幾位建立了注冊名單意義上的“校友關係”,而我在這時的同學,主要都是來自於省委、省革委及其直屬機關的“幹部子女”。

我這樣一個普通的地質隊員的兒子,之所以能夠混跡在這些“幹部子女”中間,純粹是出於偶然的因素:是因為同院住的女孩陳曉潔他爸的介紹,陳曉潔她媽和我爸屬於地質隊的同事,人長得很漂亮,是大家公認的“美人”,比她媽看起來老很多從而更像她爺的她爸是音樂學院教小提琴的教授,因給省上一些高級幹部的子弟教琴就有些上邊的關係,他之所以願意把我給介紹進去,大概原因有二:一是出於同情心(當然,這同情心首先是來自陳曉潔她媽這個“美人”):這個剛剛沒了媽緊接著又失去了奶奶的孩子真是太可憐了!二是出於一點私心:我和陳曉潔剛好同齡,如果能進去的話就可以與之同班,既可跟他們的寶貝女兒做伴,也可以保護她不受別的男生欺負。此事終能辦成,據說,我母親是“革命烈士”這一點也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這一段雖說短暫但卻畢竟特殊的“幼稚園時光”的記憶十分稀薄,浮光掠影,少得可憐。搜腸刮肚也隻能夠羅列出如下這些:

--那所保育院的“圍牆”是在當年因為非常少見而顯得十分高級的鐵柵欄,可以看到外麵的世界--我最愛看的就是外麵,是從街上跑過的很少的汽車……

--保育院外有座古塔,後來知道是隋朝時建的(比大雁塔還建得早啊),帶有集體強迫性質的午覺睡不著時,我總是躺在小床上望著它發呆……

--保育院裏有個露天泳池,我隻記得它沒有水時的樣子:底部裂出很大的一道口子,像是地震過後的景象。我隻在夢中夢見過它蓄滿水後的樣子:但不是和我現在的這些沒意思不好玩的同學,而是和習小羊、劉虎子、四妞他們在水中打著水仗(就像打雪仗那樣打),而現實是:我沒有等到這裏的夏天來臨--等到泳池蓄滿水……

--據父親回憶說:我小時候有先吃飯後吃菜的“好習慣”(如此便可保證每頓都把飯吃完),就是這個保育院按照他們的規矩培養的。還有就是:我會自己係鞋帶了--係得既結實還特別有講究!

--過年以前,父親在家,基本上是由父親負責我和陳曉潔每周一次的接送工作,動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結果有一次不慎夾了坐在後座上的陳曉潔的腳,小姑娘受到了嚴重的驚嚇。過年以後,父親到野外工作去了,轉由陳曉潔他爸接送,用的也是自行車,結果有一次又夾了坐在後座上的我的腳,但我不像陳曉潔那麼嬌氣……大概是因為傷及皮肉了,這件事我印象頗深:做父親的,都是把自家的孩子嗬護在前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