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從有企業以來,所有這些問題一直就存在。企業也在發展中不斷地解決或緩解這些問題給企業所帶來的壓力。但企業僅僅依靠管理,永遠無法有效解決或相對穩定地控製這些問題擴大化而給企業帶來負生產力。於是聰明的管理者在現實利益和工作任務的驅使下開始多多少少地學習、操練起了另一個企業管理的工具體係,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領導。

領導產生於管理力所不能及的地方。管理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很多,但關鍵問題有三:一是對人力資源潛力的充分挖掘;二是當前業務如何與未來業務前後相銜接;三,當前業務整體如何做才能做到最佳。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管理者被迫思考更多員工問題,更多地了解人性及人的需要,然後向領導邁出英明的第一步——對員工展開各種激勵。領導者如果不能有效實施對員工的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必然不能較充分地發揮出來,對於企業來講,其實是對企業人力資源,尤其是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所有企業資源組合成果最大化的極大浪費。

人們經常以為隻有加強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企業成本,其實這是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極大誤解。如果一個企業領導團隊具有足夠的領導力(企業文化是其中重要一塊),企業總的投入產出比將出現令人驚訝的奇跡。一個領導良好的團隊利用同樣多的其他資源,為企業創造出來的利潤和價值可能是另一個隻有管理的團隊的幾倍。美國行為學派許多著名的管理學試驗已經反複提供了有力證明。

為了解答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管理者就必須把自己提升,向領導者轉化,學會領導的第二個職能——製定企業長短期發展戰略才行。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企業管理是企業的骨架,企業領導才是一家企業真正內在的靈魂。一家企業必須同時具備這兩者,才能有強大生命力,才能夠有條件去追求百年事業、基業長青。許多領導者一直不明白,何以自己在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而企業本身的發展卻仍沒有實現預期的發展目標?其原因在於缺少領導,這也是中國現今許多企業的主要毛玻

在我國企業中,人性化比法製化更有效,因而領導比管理更難、更重要。西方人的管理是以事為中心,而我國的管理在某種程度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所以,在我國企業中,除了要做好事,還要做好人。由此可見,在中國,管理是有彈性的,而領導的彈性就更大了,他們要時時考慮到例外事宜。這種操作不是不守法,而是要衡量特別的狀況,進行合理的處置。隻有這樣,才能明確“此時此地,應該用作業的方式來處理,還是用管理的方式來解決,或是發揮一下領導的藝術”。

企業隻有在領導和管理兩者之間取得一種切合本企業實際的平衡,才能掌握領導藝術。 比如領導是柔性的,但是有時候卻要顯示剛性;管理是剛性的,但是實施起來卻要很柔和。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管理是製度化的,很死板,所以執行的時候就應比較溫柔;而領導本身就體現柔和的特質,所以,當下決定時,就要果斷而堅決。也隻有這樣,才會如虎添翼,平添生氣,虎虎生風,而不會虎頭蛇尾,化做閃耀一時的悲壯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