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管理隻能夠使眾人盡力而為,而領導卻能夠進一步促使大家全力以赴,也就是盡心盡力。領導產生於管理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企業管理是一家企業的骨架,企業領導才是一家企業真正內在的靈魂。在我國企業中,人性化比製度更有效,因而領導比管理更難、更重要。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在其著作《領導與激勵》中分析說,領導是發揮安人潛力的曆程,把修己安人的管理效果充分發揮出來,才算是圓通的領導。從這個角度看起來,領導比管理更為重要,也更難。因為管理的效果能否宏大,完全看領導能不能達到圓通的地步,使大家盡心盡力。
在一般情況下,管理隻能夠使眾人盡力而為,而領導卻能夠進一步促使大家全力以赴,也就是盡心盡力。圓通的領導,必然是合乎人性需求的作為;而完全重視管理的人,很不容易兼顧人情,達到這種圓通的地步。
另外,管理把一切製度化,在實際操作中固然簡便了,卻很難適應組織成員的個別差異,不得不忍痛將所有成員都看成“平均人”,大家都一樣,弄得特殊人才難以發揮,稍微落後的人也無法適應。而領導則具有很強的彈性,可以適應不同的人,允許內部存在差異性,因人而異,因才授權任職,靈活性極強。因此說,領導要比管理難很多。
好多自身才能、管理水平並不高,但領導能力特強的人,能帶領出比自己高明的人才,死心踏地地為自己效命。如曆史上膾炙人口的三顧茅廬故事,那位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人諸葛亮,居然為命途多蹇、尚無安身之處的劉備所感動而出山相助,令人不得不佩服劉備的領導力。
劉備
至於為什麼在中國會管理容易領導難?下麵我們從管理和領導的不同含義來詳細地闡述一下。
中國傳統的管理學一直就說管理管什麼,就是管三樣東西,人、財、物。其實時代雖然變化了,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倒還真是沒有什麼大變,仍然是這三樣基本的東西。當然可能名詞已經換了。如人的管理花樣增多了,人事部改成了人力資源部,一起工作變成團隊管理;財務也一樣,借錢改成了叫融資,買賣企業叫做並購或資本運作。那麼物呢,其實也一樣,但在現貨基礎上,出現了期貨,在物的管理上出現了許多新名詞新技術,如全麵質量管理、工作流程、標準工作量,等等。
如果我們拋開具體名詞,關鍵看其實質,那麼我們的確可以斷定,其實管理的基本工作還是那樣,無非仍然是對人的管理、對資金的管理、對以產品、服務為中心的物的管理。如果這樣簡潔的理解能夠成立,那麼,管理的含義就可以理解為主要是對人、財、物如何組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出預期結果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製。而領導則主要負責兩件事:製定企業發展戰略、對所有員工進行多種多樣的平衡與激勵。
管理的對象包括人,管理也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激勵的問題,但不能全部解決。管理完全不能解決企業發展戰略的問題,管理所能夠勝任的隻是踏實高效地執行戰略並提供經營反潰管理雖然也管人,但它主要管的是人怎樣組合、如何做事才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它對人考慮更多的是人的類似於機器和物料這一麵的生產資料屬性。它把人當做一個產出業績所必需的重要資源來看待,因而對人的管理主要是怎麼讓人和其他生產經營資源以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方式即工作流程組合在一起,它考慮的核心是人的工具性以及工具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要的可靠性能。
然而顯然,人並不是一架機器,人不同於其他無生命的企業資源。人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感覺、有情緒、可自我調節、生產能力可變性極強的東西。但管理為了生產經營的需要,卻必須把人當做一件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可以完全受企業管理者支配的、無條件地聽話和服從工作流程的東西。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管理與人性的本來麵目存在著內在衝突。這是管理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之一。管理還存在其他深層次問題,如所有資源如何有效配置問題等,管理者素質、能力、情緒問題;又如管理者的工作如何適應未來趨勢的問題,具體管理決策的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