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管理者而言,對員工信守諾言是使企業產生向心力、凝聚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也隻有領導者守諾,員工才會對領導者的所作所為深信不疑。

而信守諾言也的確好處多多。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也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可見,守信是駕馭臣屬的無價之寶,是重要的領導方略。

齊桓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首,他之所以能獲得這一稱號,就在於他信守諾言,言出必行的做事風格。他的一係列行動使天下人都信任他,各國的諸侯也都願意推他為盟主。

齊國與魯國曾經是世仇,兩國交戰綿延,實力相當,不分勝負。齊桓公即位之後重用宰相管仲,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各項措施走在了各國的前列,經濟快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很快就把魯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頭。於是齊桓公決定舉兵討伐魯國,為齊國報一箭之仇。

由於實力有了相當大的差距,齊國一戰就打敗了魯國。雙方決定在柯鎮會集天下諸侯,召開一個和會。會議當天,天下諸侯雲集於柯鎮,魯莊王同意簽署投降書,正當魯莊王提筆要簽字時,魯國將軍曹沫突然衝到台上,從懷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齊桓公。氣氛頓時火藥味十足,齊桓公也十分緊張,問曹沫:“你想幹什麼?”曹沫說:“你趕快把從魯國奪去的土地交出來,否則我要你的命!”說著晃了一晃手中的匕首。土地好歹是搶來的,再交出去雖然於心不忍,但還不會痛徹骨髓,而現在曹沫用凶器逼著他,生命懸於一線,人死不能複生,地去尚可再奪回,還是命要緊。於是齊桓公咬牙答應道:“可以,我答應退地。”曹沫聽了齊桓公這句話,當即鬆開了他,甩手把匕首丟在了地上,退後三步,深深地向齊桓公鞠了一躬,轉身便退回到他原來的位置上去了。一場風波就此平息了。

從柯鎮回來後,齊桓公越想越有氣:“魯國人太卑鄙了,居然在和會上安排刺客,讓我當著天下人的麵出醜。我興師動眾才奪得一些土地,他們派個刺客就要了回去,這不是侮辱齊國人麼?我決不能答應這個屈辱的條件,地還是不能給!”於是,齊桓公找來管仲,商量如何對待和曹沫的約定。齊桓公的意思是他是在受到脅迫的情況下被迫答應退地的,魯國使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所以不能履行協定。要派殺手幹掉曹沫,讓這事死無對證,不了了之。

沒想到管仲卻不同意,他說:“您雖說是在遭到脅迫的情況下答應對方的條件的,但您既然已經當著天下諸侯許下諾言,那就必須嚴格履行,讓天下人知道您是講信用的。”“如果您想殺掉曹沫毀約,這就違背了信義。雖然能暫時發泄心中的不滿,但會毀壞您在諸侯心中的形象,會讓天下人唾棄您不講信義,不守諾言!這個損失可就大了,要比失掉一塊土地嚴重多了!沒有信用的君主,土地再廣大也不能成為天下的盟主!”

聽了管仲的分析,齊桓公改變了主意,履行了與曹沫的約定,把奪自魯國的土地又還了回去。消息傳開之後,天下的人都對齊桓公讚不絕口,把他當成重信義的人,諸侯國之間有什麼糾紛,都要他出麵解決,許多諸侯國都爭著和齊國結盟。短短的一年之後,齊桓公就被諸侯擁戴為霸主,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霸”。

諾言是必須信守的,不管在何種情況下許下的諾言都一定要信守。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許下的諾言,也不能當做權宜之計,因為天下人隻看重是否履行諾言這個原則。

在今天,信守諾言更成為一個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有相當多的城市提到自己的宣傳口號時也總會出現“信守諾言”這四個字。

雖然說信守諾言大家都知道,但是總有些人會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不能遵守他的諾言。作為一個管理者,在這方麵尤其應該重視。特別是有的領導者,當下屬做了一件很令自己高興的事的時候,總會脫口而出許下一個什麼諾言。而他們的許諾大多和升職、加薪有關,這就讓下屬引頸期盼。可由於工作繁忙,他也許說過之後就忘記了,這樣的結果會極大地挫傷下屬工作的積極性。

另一方麵,領導人不遵守自己的諾言將會使下屬產生對上司的不信任感,得不到群眾信任的上司怎麼可能帶領自己的團隊做出優秀的成績呢?領導者的成功總是和團隊基層工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的,所以尤其不能輕視自己對下屬的許諾,要麼堅決不許諾,如許諾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後會帶來一些損失,否則,作為領導者失去的東西將會更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