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導致惠帝登基、賈皇後專權,最後更是形成“八王之亂”的局麵,惠帝也被趙王司馬倫篡奪了帝位,都是與晉武帝當初的偏聽偏信有著極大的關係。
實際上,作為統治者,身旁定有親疏遠近不同之人,近親近之人原本人之常情,但是疏者之言不可不聽。商紂親妲己,遠比幹、箕子等忠言之士,以致身死而國亡;楚懷王內惑於鄭袖,外惑於子蘭、上官大夫等奸佞,卻外放屈原於汩羅,不聽其忠言,終身死他國,為天下笑;始皇帝文才武略,一統天下,振長策而禦宇內,然信佞臣趙高,不納外將蒙恬之言,最終二世而族滅;至桓、靈二帝,偏信近臣宦官之言,不納外朝忠言,以致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山河破碎……
賢明的君主能勤奮聽政、結交賢才、集思廣益、兼聽兼信、實行改革,國家政治自然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封建社會因此而出現過盛世。反之,昏庸的君主無視政事、尋歡作樂、暴虐無道、偏聽偏信,國家政治自然昏暗,百姓遭殃。
毋偏信而是非不明。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抒發了抗金愛國的情懷,一度得到孝宗的賞識,所以入朝當了軍器少監。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擠他,不斷上書皇帝,誣陷他終日賞花吟詩,不務正業,皇帝偏聽偏信,結果陸遊被棄……這樣的事例概覽史冊,不可勝記。
所以說,偏聽是堅決要不得的,而兼信則明。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也是現代管理者必須麵對的。曆史上,勾踐退守會稽,得文種、範蠡聯謀,終於滅吳;夫差不聽伍員之諫,偏信伯嚭之言,終於亡國。劉邦得蕭、張、韓之助,定不世帝業;項羽舍範增韜略,致有烏江之恨。晉獻公聽驪姬之譖,殺太子申生,國乃大亂;唐太宗得魏征、房玄齡,才有貞觀之治。
魏征曾經對唐太宗說:“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之所以容易產生偏聽偏信的情況,那隻是因為人生而喜歡聽順耳之言,喜歡自己主觀臆斷。但是忠言逆耳利於行,管理者隻有廣泛聽取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管理者也應該時刻牢記,在實際工作中,要傾聽大多數員工的意見和看法,特別是要聽那些敢於反映實際情況的話,對那些投其所好的吹捧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於那些故意挑撥是非,貶損他人的話,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隻有這樣,管理者才能真正掌握實際情況。管理者對於來自各方麵的意見,都必須以大局為重,靜心分析,通過建立通氣製度,與其他員工進行討論、分析、交流、交換看法,來處理問題。這樣,就可以在管理實際事務中,作出正確的決策,成就理想的事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