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曾經對唐太宗說:“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領導者之所以容易產生偏聽偏信的情況,那隻是因為人生來喜歡聽順耳之言,喜歡自己主觀臆斷。但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管理者隻有廣泛聽取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原出自《貞觀政要》。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何謂暗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日本學者山本七平將這句話引申到政府、部門、企業、組織的領導藝術,認為領導者一定要“兼聽”,不能“偏信”。

但是偏信容易兼聽難,曆史上的曆代帝王將相很多是偏聽偏信,而做不到“兼聽”。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是中國曆史上典型的昏庸無能的皇帝,有白癡之名。

有一年夏天,惠帝與隨從到華林園去玩。他們走到一個池塘邊,聽見裏麵傳出咕咕的青蛙叫聲。惠帝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隨從這些咕呱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隨從感到皇帝的問題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就說:“在官家裏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裏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上奏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上奏人說:“沒有飯吃,為甚麼不吃肉粥呢?”上奏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裏來肉粥呢?由此可見晉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塗。

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昏聵無能人成為了皇帝呢,是他的父親晉武帝也一樣昏庸嗎?其實不然。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繼承了祖、父基業的司馬炎通過禪讓形式取代了曹魏的統治,建立起西晉王朝,成為西晉的第一代君王——晉武帝。他又於鹹寧六年(公元280年)滅東吳,從而最終結束了三國鼎峙的分裂局麵。可以說,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早在惠帝即位之前,武帝已經隱隱意識到惠帝的無能,“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統,密以語後。”但是麵對皇後合乎皇室宗法的辯駁:“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武帝又猶豫了。

後來,惠帝位居東宮,接觸的外廷大臣漸多,大臣對其能否治理國家的疑問也就多起來了。不斷有大臣對惠帝的治國才能向武帝提出疑問,但武帝都不置可否,反而對惠帝寄予厚望。惠帝能保住太子的地位,並在武帝死後成為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固然是由於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楊元後對武帝的勸告,皇後之父賈充及其朋黨的支持,還有惠帝之子湣懷太子(司馬遹)的聰慧,但最主要的是武帝因受自己主觀意願的影響而偏聽偏信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