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的日子裏,人們都盼著能夠苦盡甘來,然而日子好過了,生活改善了,卻發現無法一塊兒分享勝利的果實。中國人喜歡發下這樣的誓言:同生死,共富貴。但是真正能夠做到患難與共、富貴相隨的人卻不多。“隻能共苦,不能同甘”這句話不知何時開始流傳於世,也不知流傳了多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無論是征戰天下,還是共同創業,都免不了落入這世俗的窠臼。
艱苦的日子裏,人們都盼著能夠苦盡甘來,然而日子好過了,生活改善了,卻發現無法一塊兒分享勝利的果實。中國人喜歡發下這樣的誓言:同生死、共富貴。但是真正能夠做到患難與共、富貴相隨的人卻不多。“隻能共苦,不能同甘”這句至理名言不知何時開始流傳於世,也不知流傳了多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無論是征戰天下,還是共同創業,甚或是夫妻居家過日子,都免不了落入這世俗的窠臼。
那麼,為什麼會“共苦容易同甘難”呢?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陳毅元帥的這首詩篇,道出了所有革命家創業的危難、風險、成本、代價。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建企業的活動雖然不至於斷頭,但困難、艱辛、風險、代價也是不小的,白了頭發、損了健康、失了娛樂、丟了親情也大有人在,沒有親身經曆過創業的人無論如何是難知其中酸甜苦辣。因此,用艱苦卓絕來形容不為過。在創業開始時,創業者之間關係能堅如磐石,大家能咬定青山,患難與共、休戚相關,遇到問題困難,一般不計較個人得失,都會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充分利用自己最優質的資源,來為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財富、智慧。此時大家也爭,但爭的是比誰的貢獻大,不甘人後,生怕落在別人的後麵,被人說本事孝貢獻少。
麵對困境時,尤其需要集體的獻身精神。所以,大家對彼此的過錯必定寬容或無暇追咎。而人際互動之間,既有其與人為善、人文關懷的一麵,更有其趨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一麵,這實乃人的本性。苦難時刻,隻有團結協作,才能突出重圍,人們容易互相關照和體諒,因而共苦容易。想那些開國皇帝爭奪天下麵對強大的對手時,哪個不是和手下稱兄道弟、承諾生死與共、富貴同享的,以此來獲得手下的拚死效力,幫自己打下江山。
而一旦苦難過去,人們就覺得不再需要別人的幫助,認為保全自己、獨善其身更重要,這時候自私自利的本性就得到發展。這時,再看開國皇帝又是如何對待功臣的?怎樣兌現當初的諾言的?曆史的公正與否無法臧否,但有一點不會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忘。”曆史上智深功高的人受到君王猜忌終而被殺的例子不勝枚舉,真是“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令人膽戰心寒埃
勾踐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於會稽,俘至姑蘇,侍奉夫差。後來範蠡、文種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鬥誌,終於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越國實力大增,不久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成為五霸之一,勢力達到鼎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