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為管理”並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進入更高層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管理達到如此境界,才能使管理者擺脫日常事務,麵對未來,綜觀世界,審時度勢,籌謀大計,貌似無為,事實是更加有為,更加有效率。

可是,在現代企業中,要達到“無為”的管理境界實在是太難了。因為,管理的效果,直接表現在“有為”即“有所作為”上麵,這能被管理者和員工直觀地感受到,所以儒家“積極有為”的入世思想大行其道。並且長期以來人們都有一個誤區,總是認為隻有有所作為才是有效的,加之管理者當然要有所作為,隻有這樣才能於己有利,同時對社會有益。因此管理者為了體現自己的奮發有為,總是喜歡發號施令,時常對下屬飛揚跋扈、頤指氣使,生怕旁人會忽視他的存在。中國的俗語裏有“一朝天子一朝臣”、“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樣的說法,這就是因管理者的變動而導致製度更迭的真實寫照。一旦領導層發生變動,為了體現“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領導者總要把前任的既定措施都推倒重來,使得政策嚴重缺乏延續性;更有甚者,許多領導者僅憑自己一時心血來潮,拿製度當兒戲,朝令夕改,使下屬無所適從,管理走向了它的反麵。

其實,管理是崇尚簡約的。什麼時候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那才算步入了管理的良性循環和最高境界。有一句名言說道,“最好的管理就是沒有管理”。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自然運轉,每一位下屬都能恪盡職守、發揮專長,那管理者還要為雞毛蒜皮的事操什麼心呢?所以按照《老子》的看法,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管理者未必是好的管理者,真正優秀的管理者,下屬未必能體會到他的存在。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諸葛亮,誠然我們可以認為他是智慧的化身,是一個出色的謀略家,但卻未必是一個卓越的管理者。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麵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分權。在他的治理下,蜀中雖然呈現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但人才凋敝卻是不爭的事實。其根源在於他在位期間,無論軍事政事、大事小事,一律事必躬親,對下屬多持不信任態度;偶爾對下屬信任一次,還錯用了馬謖,導致失了街亭。而他死後,由於其生前並沒有注重人才梯隊的建設,蜀國再無可倚重的將佐之才,以導致形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難堪局麵,最終導致覆亡。

另外,如果管理者嚴令要求下屬和員工都“有為”,也勢必導致短期行為、為己謀私行為,講究個人的表現,繼而爭相邀功,急功近利,產生很多明爭暗鬥的不良舉動,反而增加管理執行過程中的困難,影響到執行的效果。更有些人隻要一朝權柄在手,就開始恣意妄為,生怕“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這樣的人若當上領導,為了顯示自己“有為”,肯定會以折騰下屬為樂事。他們處處作威作福,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政績”。這樣的管理,看似“有為”,實則“有害”。

所以說,對於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無為”理念具有重要意義。在大權獨攬的管理體製下,部門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互相掣肘,管理者包辦一切卻又什麼都辦不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管理者總的管理趨勢是將權力下放,由管製轉變為服務,由無限管理轉變為有限管理,減少不必要的幹涉和控製,為企業和員工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務,尊重企業固有的運行規律,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的境界。

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是一種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種高明的管理方式,反複體味這一思想,從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們減少失誤,少走彎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