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企業中,要達到“無為”的管理境界實在是太難了。因為,管理的效果,直接表現在“有為”,即“有所作為”上麵,這能被管理者和員工直觀地感受到,所以儒家“積極有為”的入世思想大行其道。可實際上,管理是崇尚簡約的。什麼時候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那才算步入了管理的良性循環和最高境界。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的決策思想格外令人注目。他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矣”。他提倡“無為”,實則“無不為”。“無為”是一種這樣的“為”:在該不為的時候就不為,在該為的時候就要為,這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難得造詣,它體現的是事物自然而然的發展趨勢,也是才能方法論中最特殊、最智慧、難度最高的、效益最好的技術。“無為”即順應自然和事物變化的規律進行管理,這樣才能真正有所作為。後來,西漢的“文景之治”,就是五十餘年奉行“無為”政策,使經濟複興的。
著名管理大師曾仕強分析老子“無為”思想時曾說,無為當然不是不為,而是無不為。但隻有站在無為的立場來無不為,才能夠“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地盡力而為。不爭功也不逶過,自然一切秉公處理。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意思是道永遠都是順其自然的,然而它能生養天地萬物,則又無所不能作為。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自然規律,則萬物將要自己生長變化。在生長變化中,欲望可能發生,所以我將要用“無名之樸”來鎮定他們,如此一來,他們就沒有欲望了,因而就能安靜,天下也就會太平。
老子
老子認為,貪欲隻能導致爭鬥,而人們相互爭鬥是治國之大忌。所以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就要使人們遠離爭鬥。要使人們遠離爭鬥,就要使人們遠離貪欲。而要遠離貪欲,就要遠離引發貪欲的事物。如果統治者專門注重賢德的人,給他們認為有才能的賢人許多好處,如特殊的權勢和地位,那麼,沒有被他們認為是有才能的人就會因“眼紅”而心生妒嫉,就會為得到統治者的這種青睞而使出渾身解數你爭我奪(即所謂“爭寵”)。其結果要麼是勾心鬥角、相互傾軋,要麼是拉幫結派、弄虛作假、徇私枉法。
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體現在治國上,就是主張要“不尚賢”。漢朝有一個大官叫公孫弘(官至禦史大夫),對這一點就看得比較清楚。在沒有當官以前,他曾給漢武帝上書:“我聽說堯舜時代,並不注重官位和賞賜,而老百姓卻能互相勸勉向善;並不注重刑罰,而百姓卻不犯法。因為在上位的人,能夠立身正直,講究信用。後來官高位貴,賞賜厚重,百姓反而不能勤勞;刑罰嚴重,而作奸犯科並沒有停止。因為在上位的人立身不正,而又不講信用……”(參見《二十五史智慧大全》)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不尚賢”與“任人惟親”並不是一回事,與“任人惟賢”也並不矛盾。
執行管理製度時,領導者也可以嚐試采勸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老子《道德經》五千言,貌似高懸太空,實則立足人世。這裏所說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並非要求人們毫無作為,聽從命運的擺布,而是在執行管理過程中,運用撼人心靈的藝術手法實施管理,強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項管理措施既合乎道理,又激發民情;理治於外,情感於內,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最終達到無為而有所為的境界。讓企業的員工真正地感到主人翁的地位,這才是管理的精髓所在!
老子的“無為”引申到現代管理的執行過程中,就是“無形的控製”。就如曾仕強先生分析所說,執行過程中的全麵無形的加以控製,也是中國式管理的特殊方式,主要是以人為對象,主張“無為而治”,從麵的不同,來掌握可能產生的變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形的控製,很容易被破解。為什麼製度嚴密、執行嚴厲,仍然有非法之徒逍遙法外?就因為一切訴之有形,大家看得很清楚,很快就產生對策,來突破有形的管轄。無形的好處,在於隨時改變,還沒有摸清楚之前,就已經有所轉變,怎麼能破解?如何能突破?
因此,為了對付那種不違法,但卻偏偏愛鑽法規製度空子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法中無法,無法中有法,有規定,卻在規定之外,設下許多不明文、不明言的關卡。看起來有製度,實際上將例外也一並納入控製。說起來無形,卻一觸犯便變成有形。如此,方能達到執行的效果。
實踐老子的無為理念,要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之融會於現代管理之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迅速發展,虛擬空間的存在也日益滲透到管理實踐中。美國管理專家畢可斯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麵,由於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未來企業的辦公室內,看不到一個員工,有人選擇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麵拜訪客戶,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跡象表明,虛擬的辦公室工作狀態,已逐漸成為發展趨勢。這種趨勢,恰恰也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的權威管理和嚴格管理,意味著組織的分權,把權力從領導者手中分散到組織成員手中,成員獲得了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領導者則支持、指導、協調成員的工作,激發成員的智慧。這個領導就是集體智慧的網絡,大家通過網絡分享信息,形成一種“無為管理”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