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屬臨危授命,壓擔子逐漸成為管理者發揮下屬潛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雖然人才都是逼出來的,但就好像小樹苗一樣,開始的時候總要小心嗬護,因而領導者在施壓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靈活變通,逐步訓練下屬。否則,施壓不但調動不了下屬的積極性,反而會讓其產生逆反心理,成為其發展的障礙。企業的管理者要切記:張弛有道,一切方得長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古訓道明一條真理:如果人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外界壓力,那麼他的生命力就必然會萎縮。同樣,對於員工來說,一旦工作沒有什麼壓力,生活安逸,他們就會滿足於這種安逸的生活而不思進齲這既影響了員工原有潛力的發揮,使之失去成為最優秀人才的機會;同時,更影響集體事業最大程度地發展。一般講,工作難度比承擔工作者平時表現出的個人能力大些,使其產生壓力感,他們完成工作後才會有成就感。因此,適當地施壓在日常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拿破侖也說:“最難的倒不是選拔人才,問題在於選拔之後,怎樣使他發揮才能到極限。”因此,在不斷地實踐中,給下屬臨危授命、壓擔子逐漸成為管理者發揮下屬潛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自古至今,管理者十分重視這種方式,讓自己的下屬擔起責任,防止他們得過且過心理的產生,以促進其積極進娶不斷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如俗話所說的,“人的潛力有多大,就看壓力有多大了”。
曾國藩在造就人才時,就注意給下屬增加壓力,促其奮進。從某種程度上講,李鴻章的成才就緣於此。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李鴻章投奔曾國藩,以圖發展,師生相見,曾國藩十分高興,倆人暢談國家大事,多有相同之處。曾國藩曾多次當眾誇獎李鴻章天資聰明,文才出眾,且胸有大誌,非常人可比。曾國藩打算悉心調教,重點培養他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但經常的褒獎必然使人產生自滿心理,尤其李鴻章原本就心高氣傲,時間一久,他就有些目中無人,恃才放曠。這使得曾國藩認為有必要殺殺其傲氣,幫他改掉生活懶散、沒有規律的毛玻
因此,剛開始他並沒給李鴻章分配要職,而隻是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文書,並給他派下大量瑣碎繁重的工作,來為其增加壓力,逼其奮進,腳踏實地地為人處世,以完善自己。一次,他把李鴻章叫到身邊說:“你來到我這做事,我有話要告訴你,我這裏隻崇尚一個‘誠’字。”說完就揚長而去。李鴻章理解老師的用意,從此不再抱怨文書之職卑賤,並開始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曾國藩
曾國藩這樣給下屬壓擔子,逼其改掉缺點的做法,使李鴻章逐漸老成起來。心浮氣躁的毛病改掉了,而成為一個思考謹慎、富有條理的賢才,不斷顯示出其才華。這樣,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當太平軍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營後,江蘇被占,急需有人保衛上海。事關重大,曾國藩見李鴻章已能獨當一麵,就把這副擔子壓在了他的身上,命令他立刻招收5000精兵,奔赴上海。李鴻章沒有辜負曾國藩的良苦用心,他對軍隊了如指掌,對將帥的特點也如數家珍,保證了其用兵的有效性。不久,就帶兵攻克蘇州府,擴充了軍隊實力。李鴻章最後官至中堂,並因“興辦洋務”在曆史上留名,這不能不說是曾國藩悉心栽培、苦壓重擔、逼其成才的結果。
其實,無論是什麼樣的管理者,都會給下屬一定的壓力。因為對於領導者來說,對下屬施壓是很方便和容易的。
如在古代,皇權高高在上,標榜忠君思想,宣揚忠臣精神,曆代官員,若攤上個庸君,他大小事都推給大臣去做,你想做個名垂青史的清官,可不就得憂國憂民,殫精竭慮為國效忠麼?那麼,攤上個明君就會輕鬆嗎?也未必!想那清世宗胤(年號雍正,史稱雍正帝),在位13年,事必躬親,真抓實幹,幾乎是天天都工作到深夜。他花費了畢生的精力處理國家大事,最終積勞成疾而死,堪稱曆代君主中勤勉治國的楷模。如此,在雍正帝手下懈怠職守的下場會怎麼樣呢?我們來看看這段曆史。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有兩個新上任的禦史顎齊善和曾元邁在書房值班時早退。大學士馬爾賽上書要求把這兩個人交給吏部處理。雍正帝親自下詔說不要按照常例處理,這兩個是新來的小臣,就膽敢這樣懶惰,要是不嚴加處罰,拿什麼來警示那些偷偷安逸享樂的人呢?因此雍正帝命令兩個人每天到圓明園值班,日出時到宮門,日落時才能回去。這兩個人都住在城裏,來回四五十裏路,這兩個人的麻煩可想而知。雍正帝拿這兩個小臣開刀,就是為了整治一下官吏疏忽懈職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