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統治者十分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製造利益衝突,樹立出對立麵來牽製權臣或大將,這樣做也是相當容易的,難的是如何把握好牽製的分寸,不顧此失彼,達到相互製衡的目的。遊走於牽製與平衡的天平間,尋找一種最佳的控製之術,已成為現代管理者的必備功課之一。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為隻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是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出去。這就是人們內心潛在的相互牽製的劣根性。
曆代統治者十分善於利用這點來牽製權臣或大將,這樣做也是相當容易的,隻要利用人性的弱點,製造利益衝突,樹立出對立麵就行了,難的是如何把握好牽製的分寸,不顧此失彼,達到相互製衡的目的。
封建社會裏,皇權至高無上,但權力又必須賦予具體的個人和組織行使,若在賦予大臣權力的同時,沒有相應的掣肘,必將導致個人對權力的絕對占有。在中國曆史上,大臣專權,皇權旁落,這種事時有發生。曆史教訓值得吸取,統治者認為要防止大臣濫用權力或取而代之,就必須以權力製約權力,也就是找準權力的製衡點,令他們互相牽製,對雙方都又打又拉,最終達到讓他們相互促進,競相為朝廷效力的目的。國與國之間的鬥爭關係也常用到這點。
諸葛亮
赤壁大戰,曹操“檣櫓灰飛煙滅”而敗走華容道,途中三笑孔明、周郎智謀不足,未在險要暗設伏兵。然而這一笑笑出趙子龍,二笑笑出張翼德,幸虧將士拚死抵擋才逃脫性命;三笑卻笑出了關雲長——曹操無奈隻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念及舊日恩情,關羽義釋曹操,一代梟雄才得以回歸江陵。
諸葛亮料事如神,卻用關羽把守最後一道關口,導致煮熟的鴨子飛掉,這令許多古人今人扼腕歎息——然而另有說辭卻是:諸葛亮故意放走了曹操。
曹操、劉備、孫權三雄之中,劉備勢力最為薄弱而曹操最強;並且曹操還“挾天子以令諸侯”,具有政治上的“正宗”優勢。曹操一除,孫權自可用全部力量絞殺劉備,而此時的劉皇叔無絲毫還手之力,隻能引頸待戮。因而惟有曹操才能牽製孫權,使孫有所顧忌而不得不聯劉抗曹——對於劉備而言,此時的曹操可敗而絕對不可死。
然而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卻不能不給世人演出一出戲,要讓戲逼真又不出絲毫破綻,就必須連自己人也要蒙在鼓裏。於是,神機妙算的孔明自然選擇了關羽(曹操對關羽有知遇之恩,肯定會放曹操一條生路以報恩)——隻可惜了關羽至死都沒明就裏,認為欠軍師的不殺之恩——這卻也成就了關羽的義薄雲天之名。
曹操敗走華容道是專屬於諸葛亮的博弈沙場經典。這位古代智者演繹出如此錯綜複雜的“牽製又相互製衡”關係,讓現代人也不得不歎為觀止。
曹操
公開的規章製度具有剛性的約束力,失去了彈性,均衡就往往難以達成。因而在製度之外,必須形成另外一套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遊戲規則——正是這套潛規則讓諸葛亮放掉了曹操——當權者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也就失去了所有的韻味;因而惟有將水攪渾,自身具有的信息相對優勢才能體現出來,才能得以在混沌與無序中把握湧動的暗流。
對現代管理者來說,當一個政治體係內產生權高震主或對立的勢力、黨派時,如果一時無法消除這些勢力或其對立狀態,那就必須憑借自己的地位和影響製造出能與之相抗衡的力量,以控製對立的雙方,並使他們在同一政治體係內共存,相互製衡,以達到權力的平衡點。在權力紛爭中善於製造矛盾和利用矛盾,這就是政治上的平衡點和防止大權旁落的秘訣。另外,中國式的管理還講究不公開的製衡,領導者在人事安排、資源分配上必須私下裏將各種勢力作妥善的平衡,方能保持內部的和諧安定,如此,也能顯示出自身的領導才能。而被擺平的人呢?知道自己和其他勢力之間的微妙關係,也自會謹慎守分。
曆史無時無刻不向我們或暗或明地昭示力量製衡的重要,陰陽學說更是將其發展到了極致,這種思維於是也就同樣體現於我們本土企業的管理之中——有些老總正是希望通過或明或暗促成、鼓勵下屬的爭鬥,進而通過平衡各方利益關係從而實現對全局的控製,達到大權獨握的目的。但是若牽製過度,沒有把握好分寸,造成“窩裏鬥”,搞壞企業氛圍,久而久之,組織裏就隻剩下一群互相牽製、毫無能力的“螃蟹”了。
牽製雖然容易,但不能濫用;製衡管理雖難,卻是一個高明的管理者不得不掌握的一種領導藝術。遊走於牽製與平衡的天秤間,尋找一種最佳的控製之術,已成為現代管理者的必備功課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