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但是中國人常常說“乘勢而起”,因其成功者不在少數。而以亂世之行為行之於治世,可謂為“造勢”。此種“造勢”之人,遠遠高於前之所謂“乘勢”之人,不論其勇氣、膽略、智能還是其所取得之成就以及得享之榮華富貴。為什麼這樣說呢?

世上什麼最有力量?當然是權,世人常說,有了權就有了一切。最大的權是皇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次有力量的是錢,老百姓說,有錢使得鬼推磨。現在的說法是,“利益驅動”。還有一種力量,可以獨立於權錢之外,那就是“勢”。

有關“勢”的研究和學說,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韓非子那裏。韓非子說,“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但是中國人常常說“乘勢而起”,因其成功者不在少數。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鬥爭激烈,百姓痛苦不堪,天下紛擾,漢室傾危,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乘機擴充實力,擴大地盤,天下四分五裂。孫堅孫策父子、曹操等人就抓住這個機會,乘著這個大勢成就了一代霸業。

曆史驚人地重複著。元朝末年,蒙古帝國由盛而衰,統治階層不恤民力,導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發生饑荒,百姓疾苦無處可訴,終於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起義摧毀了元朝的統治基矗朱元璋乘勢而起,削平群雄,於元至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當然,不僅朝代的更迭、創建是這樣的,就是在戰爭中,乘勢者一樣與勝利結姻。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自率領百萬秦軍兵分三路進攻東晉。謝玄作為前鋒都督,率領8萬“北府兵”沿淮河西進抵擋秦軍主力,采取轉守為攻、先取洛澗再決戰的方略,戰勝了10倍兵力於幾的秦軍,又率軍西進淝水,實施與苻堅主力決戰的計劃。他及時抓住戰機,先誘秦軍撤陣自亂,然後乘勢攻擊一舉獲勝,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善於抓住時機,能夠跟上形勢的決策者,都能在風波詭譎的人生戰場上取得一定的勝利。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勢”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到造勢者。所謂的造勢者,就是導致形成某種局勢的推動者。造勢者,就是那些“亂世中的英雄”,在亂世中,那些人不甘於平凡,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之機會,以期爭取更多的與更大的生存空間,並盡可能地改變其原有之狀況。此既為生存之必需,亦為人性之必然。這一部分人中,雖然成功者並不很多,但至少,他們生存下來的機會要比碌碌無為者大得多。

乘勢容易造勢難。自古以來,造勢者往往不是享受到“勢”的甜蜜果實的人。秦末賦役繁重,刑政苛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起義軍迅速攻下蘄縣、苦、柘、等地,沿途廣大農民踴躍參加,義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隨即在陳(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這時各地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紛紛殺秦長吏,響應陳勝,劉邦和項羽也在這個時候成為義軍的將領,當時天下一片戰火。一些官吏、儒生和六國貴族也相繼起兵反秦,反秦武裝控製了關東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