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寫的是太守女兒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年過二八,美麗靈秀,父母對她管教甚嚴,用封建禮法束縛她,力求把女兒培養成德、容、工、貌的大家閨秀,還請來一個年近六十的老儒生陳最良來教女兒。但麗娘正值青春妙齡,有強烈的追求自身幸福的意識。一日,她趁父母不注意,帶丫環春香偷遊後花園,被美麗的春光陶醉,後夢中與一書生相會,和書生在花園牡丹亭相親相愛,醒來後仍思慕書生,竟相思成疾,香消玉殞。麗娘生前曾自畫一幅真容小像,臨終前讓春香把小像藏於太湖石底,又讓父母把自己葬在花園的一棵梅樹下。麗娘剛歿,杜寶接到聖旨,要到淮揚抵禦金兵。他按麗娘的遺囑把她安葬好,然後舉家遷往淮揚。三年後,嶺南公子柳夢梅赴京應試,路過江西南安時,偶得麗娘小像,遂對畫中女子產生愛慕之情。而麗娘死後鬼魂在陰間遊蕩,判官憐其深情,放她到陽間尋找意中人。後來麗娘魂魄在自家梅花觀中遇到柳夢梅,發現他就是三年前夢中的那個書生,遂與他相好。兩人恩愛數日,麗娘將真情告訴柳夢梅,柳則掘開她的棺墓,助麗娘返回陽世。麗娘複活後,兩人結為夫妻,後來柳夢梅帶麗娘入京赴試,又到淮揚探視嶽母的下落,但杜寶見到柳夢梅後,並不相信他是自己的女婿,隻當他是盜墓賊,將柳夢梅鞭笞毒打,關進大牢。待真正見到複生的女兒後,杜寶也不相認,說麗娘是花妖樹精,後來柳夢梅中了狀元,上書朝廷為自己辯解,麗娘也登朝申訴,在皇帝的調解下,一家人才歡喜團圓。
《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義愛情劇,女主人公杜麗娘是個具有叛逆性格的少女,身為官家小姐,接受封建倫理教育,但她不甘於被困在閨房裏,她骨子裏有掙脫束縛的因子,遊園夢到柳夢梅與自己相會後,她頓時傾心相愛,不管現實中有沒有這個人,她都要執著尋夢,這份癡情是她作為青年女子的本性流露。麗娘因夢慕情,為情而死,然而死卻不是終結,而成為她再生的起點,死後及死而複生的麗娘已完全拋開封建道德的束縛,大膽自由地與柳夢梅相愛,並結為夫妻。杜麗娘慕情而死,又為情而生,世間癡情者莫過於她,這是人的至真本性的自然流露。凡事莫過於一死,而愛情突破生死的界限,則一切倫理綱常、道德理法都無法約束它。
柳夢梅是個有才學的書生,也具有風流書生的通性,同樣希望與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結一段情緣。在故事中,他好像是專門為杜麗娘而生的,麗娘懷春、得夢、病死,他則入夢、得畫、救生,麗娘的生死係於他一人,而他的生命則因麗娘的出現而精彩,兩人生死相戀的情緣突破一般才子佳人的故事,既浪漫傳奇,又不失本真。
而杜寶是個嚴厲的父親,是個恪守封建道德觀念的官僚,他嚴格管束女兒,禁錮年輕人的心靈。而另一方麵作為官員,他又勤政愛民,公而忘私,他是完全符合封建道德思想體係的人。麗娘的生死悲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教女兒,甚至女兒死而複生,也不能動搖他的本位思想。他是無情的,既被自己的思想控製,又拿自己的思想控製別人,杜寶是當時的社會製度調教出來的標準人物。
《牡丹亭》用浪漫的創作手法,極力渲染誇張了青年男女熱烈追求幸福愛情的力量,歌頌了真摯的愛情,強調個性解放,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和戰鬥精神。湯顯祖寫成《牡丹亭》的時間與英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問世極為相近,二者被稱為東西方戲劇史上的“雙璧”,兩人各自寫出了帶有本國社會氛圍和藝術特色的不朽悲劇,這是一種偶然,又是一種曆史的必然。男女主人公對美好愛情和自由婚姻的追求,不僅是簡單的個人欲望,而且是他們所處的曆史潮流下的必然要求。
但《牡丹亭》最終以封建皇帝破解所有矛盾,全家團圓,得到封號,這又說明湯顯祖的思想複雜性:既反封建束縛,又囿於封建思想的控製。這樣的結尾使全劇的氣氛及整體訴求打了折扣。故事中的杜麗娘能起死回生,並繼續完成她的愛情,而現實中又有多少男女為愛情而死,卻不能死後複生?湯顯祖的浪漫幻想,讓無數活著的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