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琵琶記(2)(3 / 3)

《琵琶記》的原劇本是將蔡伯喈說成一個忠、孝、節、義俱全的人,他棄舊娶新,是迫於無奈,結局也是一夫二妻大團圓,此處改編為故事,在結尾上稍稍做了改動。趙五娘是個勤勞、善良的女人,丈夫離家久不回,她明明知道自己可能已遭到遺棄,但她還是照顧公婆,小心侍奉,這不僅僅是孝道,而是出自她的善良。她離開丈夫可以自己生活,但公婆離開她卻不能活命。三年的歲月滄桑,她承受了無數的苦難,也付出了慘重的犧牲。公婆不是她的親生父母,她尚拚命照顧,而公婆是蔡伯喈的生身父母,蔡伯喈卻在最困難的時候音信全無。一個是吃糠咽菜,一個是錦衣玉食;一個是垂死掙紮,一個是榮華富貴。蔡伯喈要是有一點點良心,怎麼能棄家於不顧,妻子他可以拋棄,但父母還是他的親生父母。若用一個”軟弱“來為他搪塞,那麼他的軟弱則是卑鄙、無恥的。盡管原作者為他拉了一層又一層的遮羞布,幾番美化粉飾,說他從來不曾忘記家中的父母和舊妻,但這不過都是托辭。沒有忘記卻不付出一點主動作為,與忘記了又有什麼區別呢?這種軟弱無能之人又有什麼可取之處?如果把他棄婦重婚的行為,都歸咎於客觀,那麼蔡伯喈一個活人變成了木偶,完全受人擺布,那麼他的忠、孝、節、義又有什麼意義?

高明把蔡伯喈打扮成一個“孝子”,是宣傳封建孝行,完全成為封建說教。“孝”本來是人的本性,是每個人對父母應該有的基本理念。如果硬把它弄成一套規範準則,”孝“則成了一個枷鎖,鎖住人的鮮活和個性。趙五娘孝敬公婆,但人們感到是她的善良,而不是什麼封建道德。蔡伯喈讀書百萬,知道什麼是封建道德,卻在做了官後,不再孝敬父母,作者用封建道德給蔡伯喈臉上擦粉,豈不是一種失敗?蔡伯喈有忠孝思想,又被禮教所縛,他是個軟弱、動搖、怯懦的知識分子,其言行反映了當時社會文人的思想麵貌,在這一點上,對他的刻畫也算是有些意義的。

但原劇本將結尾寫成一夫二妻大團圓的結局,實在是折辱了趙五娘。她為蔡家所承受的折磨、遭受的苦難及付出的犧牲全被糟蹋了。一句”一夫二妻“就淹沒了她三年的青春,她若真的還做蔡伯喈的妻子,蔡伯喈和牛小姐到底是尊重她,還是同情她、可憐她?她付出的那些犧牲還有什麼價值?她憑什麼就應該受苦受難?趙五娘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尊嚴、有人格,再呆在蔡家豈不是被活活地辱殺了?而且一夫二妻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蔡伯喈拋家棄婦,還被說成忠、節、孝、義,落個一夫二妻的結果。若趙五娘在家實在無法生活,另嫁了丈夫,恐怕就要被說成賤人淫婦,不守婦道,這是何等的不公平?一夫二妻是把女人的尊嚴踩到了腳底下,婦女完全成為男人的附屬,作品在讚揚趙五娘的善良的同時,再讓她依附蔡伯喈,是泯滅了她的本性,糟蹋了她的善良。

高明生活在封建時代,不能脫離封建正統階級儒家思想的軌道是無可厚非的,但他自己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毒害,還要去美化它,去標榜皇權禁錮下扭曲的行為和人格,這才是整個封建時代文人最深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