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琵琶記(2)(2 / 3)

蔡伯喈回家後,又走到書房來,他覺得那畫像很像他的父母,隻是他記憶裏父母的麵龐都很豐腴富態,不似這般削瘦憔悴。這蔡伯喈也不想想,陳留郡大旱三年,家家都有餓死的人,別說他六旬的老父、老母,就是那年輕貌美的趙五娘,經過三年饑荒,也不可能再是原來的嬌美模樣。他又看到畫像上不知誰給題了詩,細讀了一遍,覺得詩中處處用典故,好像是處處在嘲笑他,說他不顧家中父母,拋下糟糠之妻,蔡伯喈不由得有些惱火。這時,牛小姐進來,用言語試探他,蔡伯喈隨即表示,不管妻子變成什麼樣子,他都不會拋棄。牛小姐這才把趙五娘拉出來,蔡伯喈見到五娘簡直都不敢認了,他沒想到五娘會變得這樣憔悴,好像這三年她老了許多歲。他整天錦衣玉食,當然想象不到家裏的父母和妻子是如何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五娘見到蔡伯喈,心裏一陣熱,又一陣涼,覺得眼前這人似乎很熟悉,而實際又很陌生。三年的朝思暮想,一旦相見,卻沒有了任何感情的衝動。她慘然一笑,告訴蔡伯喈他父母已經死了,蔡伯喈先是木木地看著她,後來聽到父母亡故,他頓時癱倒在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牛丞相聽到哭聲,也來到書房,一見那情景,也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知道這結局是他造成的。此時,他隻好厚著臉勸蔡伯喈不要傷心,又囑咐女兒和仆人好好照顧五娘。而五娘自來到牛府,就覺得恍恍惚惚地,好像進入夢境一般,一切都很虛幻。雖然蔡伯喈表示以後要待她好,讓她過榮華富貴的日子,不會再讓她受任何委屈,可她聽了卻沒有什麼感覺。

後來蔡伯喈向嶽父大人請求回家祭奠父母,牛丞相不好再阻攔,就讓女兒和五娘同他一起回去了。回到陳留郡,蔡伯喈跪在父母墳前,幾次哭昏過去,他在向父母懺悔。蔡公、蔡婆的在天之靈,看到這番哭泣,也許會原諒他這個不孝的兒子。而五娘看到自己親手為公婆造的墳塋,才覺得回到現實,她回想三年來的孤苦無助,淒楚悲涼,心裏已經沒有了悲哀,好像所有的苦難一下子都解脫了似的,連身子都是輕飄飄的。雖然蔡伯喈誠心悔過,牛小姐一再聲稱讓她做大,可三年的滄桑變化,她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做蔡伯喈的妻子,她這顆心還能不能再在蔡家安下?五娘抬頭望著灰蒙蒙的天空,她看不見未來的方向,眼裏心裏都是一片空洞茫然。

【賞析】

高明(1305-1359),字則誠,溫州瑞安人,元末明初的戲曲家。高明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頗能詩工書,1345年中進士後,在浙江處州、杭州等地做過幾任小官。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辭官歸家,此後過著隱居的生活。《琵琶記》就是在這期間寫的。除此之外,他還有《柔克齋集》,戲劇《閔子騫單衣記》(已失傳)。

高明是個封建倫理思想極濃厚的人,他對戲劇創作有自己的認識,認為創造作品,要有益於社會風尚,有益於封建道德教育,反對神仙鬼怪、佳人才子等娛情遣興之作。《琵琶記》的原型故事最早流傳於宋朝民間傳說和《趙貞女》中,蔡伯喈是個受譴責的人,他進京中狀元後,背親棄妻,另娶新歡。原妻到京城找他,他不但不認,還馬踩舊妻,最後被暴雷劈死。而高明借這個故事另編《琵琶記》,內容做了極大的改動,劇中多為蔡伯喈辯護,把他寫成一個還有良心、有孝心的人。

陳留郡人蔡伯喈在父命難違的情況下,別過年老的父母和剛成親兩個月的妻子趙五娘,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牛丞相看中,要招他為婿。蔡伯喈生性軟弱,也舍不得剛到手的榮華富貴,迫於丞相的權勢,不敢辭官、辭婚,隻好入贅牛府,娶牛小姐為妻。而蔡伯喈離家後,陳留郡遇到大早,出現饑荒,趙五娘一人支撐全家生活,操持家務,侍奉公婆,想盡辦法讓公婆吃好、穿好。但饑荒一鬧就是三年,家家都有餓死的人,趙五娘賣掉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也隻能勉強填飽一家三口的肚子,為省下糧食,她自己吃糟糠充饑。五娘背著公婆吃糠團,卻被婆婆誤會,當公婆發現她吃的竟然是糟糠時,悔愧交加,婆婆當即大哭,昏倒死去,公公也病倒了,不幾天去世。趙五娘為給公婆下葬,把自己的頭發剪下賣掉,又用麻裙包土,為公婆築造墳塋。安葬完公婆後,趙五娘抱起琵琶,一路乞討賣唱,趕往京城找蔡伯喈。此時蔡伯喈在牛府享受著錦衣玉食和牛小姐的美麗多情,他懼怕牛丞相的權勢,三年來,不敢給家裏寫一封信,隻是背地裏歎息,多虧牛小姐賢慧,問明他的心事,才商定把他家中的父母、妻子接來。而趙五娘來到京城,打聽到蔡伯喈已做了丞相的女婿,非常難過,但她還是來到牛府,找到蔡伯喈,把他父母死的消息告訴他。蔡伯喈良心發現,痛哭失聲,向嶽父請求回鄉祭奠父母,他帶著牛小姐和五娘回到陳留郡,在父母墳前懺悔。而趙五娘的苦難解脫了,卻不知未來在何方,雖然蔡伯喈和牛小姐都同意過一夫兩妻的生活,但五娘經過這麼多苦難,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做蔡伯喈的舊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