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琵琶記(1)(1 / 3)

東漢時期,河南陳留郡有個書生名叫蔡伯喈,自幼聰慧過人,又刻苦好學,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伯喈二十歲時娶妻趙五娘,夫妻恩愛,琴瑟相和。五娘生性溫柔賢淑,舉止優雅端莊,深得蔡家人喜歡。

兩人成親兩個月後,正趕上蔡公六十大壽,伯喈便與妻子準備酒宴為父親祝壽,想讓老人高興高興。蔡公、蔡婆見兒子、媳婦孝順,都喜得眉開眼笑,一家人其樂融融。席間,郡中差人來召伯喈進京應試,伯喈想到父母年事已高,無人侍奉,便當麵辭謝了。可蔡公不願意了,他一心指望兒子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現在伯喈竟然放棄進京趕考的大好機會,他非常不快,於是極力催促兒子去考試。伯喈再三推阻,蔡公便大發脾氣,大罵伯喈不思上進,貪戀嬌妻,最後硬逼著他上京趕考不可。伯喈拗不過老父,隻好從命了。蔡婆舍不得兒子離開,但她也要聽從蔡公的話。五娘更不願意新婚的丈夫離家,她想勸一勸公公,但又怕公公說她故意牽絆丈夫,最後她也隻好含淚為伯喈收拾東西,送他啟程了。

臨走時,伯喈還是放心不下父母,鄰居張太公聽到他家吵鬧,就過來探望。見這種情況,便答應替他照顧蔡公、蔡婆。五娘也勸丈夫放心,說自己會照顧好公婆。伯喈望著妻子柔弱的肩膀,知道以後要讓她受苦了,不由得有些心疼。而五娘心裏其實非常難過,她無力阻止丈夫遠行,既擔心他在外麵的飲食起居,怕他照顧不好自己,又怕山高路遠,他當了高官忘了她這個舊妻。五娘送了一程又一程,一再叮嚀伯喈早日回家,伯喈連連答應,一步三回頭地走了。

蔡伯喈來到京城,正趕上考期。今年的主考官是個風流荒唐的官兒,他破了往年考文問策的先例,這次別出心裁,讓考生第一場作對,第二場猜謎,第三場唱曲。考試形式宣讀下來,全場考生一片嘩然。不過這對蔡伯喈來說倒是如魚得水,因為妻子五娘善彈琵琶,兩人平日就愛吟詩作對,彈琴唱曲,加上伯喈詩文功底深厚,所以對這類應對唱答之事根本不在話下。三場考下來,蔡伯喈果然都對答如流,有的應對還極具幽默文采,把別的考生都比下去了,主考官非常喜歡他,就把他取為頭名狀元。

蔡伯喈中了狀元,非常高興。他披紅掛彩,跨馬遊街,好不威風,一掃前來應試時的沮喪心情。皇上召見他時,他是滿麵春風,以為這次可以衣錦還鄉了。但皇帝見他一表人才,十分喜歡,就封給他一個議郎的官兒,要他隨侍左右,參與朝政。蔡伯喈一聽就猶豫了,他本想著外放,可以早日回家見父母和妻子,可現在做了京官,歸家就無期了。他心裏七上八下的,打算上奏辭官,可又怕皇帝發怒,心裏躊躇半天,最後隻好先暫時謝恩,再做別的打算。蔡伯喈在這裏左右為難,可讓他更為難的,還在後頭呢。

原來當朝宰相牛丞相,深得皇帝信任,一時權傾朝野。牛家有個女兒,是丞相的掌上明珠。這牛小姐不但生得花容月貌,還蘭心蕙質,知書達理,牛丞相不願讓女兒受委屈,一心想給她找個有才學有相貌的如意郎君。可佳婿難尋,丞相大人費盡心思,找來找去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所以牛小姐至今還沒有婚配。一天,牛丞相進宮議事,公事談完後,皇帝便跟他談起他女兒的婚事,覺得新科狀元蔡伯喈和牛小姐十分匹配,有意為他倆賜婚。牛丞相一聽,正中下懷,他也早看中了蔡伯喈,覺得能得到這樣的女婿,也就不委屈女兒了。於是他們商定,牛丞相就派官媒去說親了。

媒人和牛府的管家來到狀元府,向蔡伯喈說明來意。蔡伯喈一聽就傻眼了,他本來急著回家,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他當然知道要是做了丞相的乘龍快婿,就能飛黃騰達。可回頭一想,家裏有結發妻子,又有年邁的父母,若娶了牛小姐,豈不是對不起五娘?若回不了家,不也對不起父母嗎?但他又怕拒絕牛丞相,得罪了這當朝最有權勢的人,自己一生的前程也就葬送了。蔡伯喈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再說陳留郡家裏,自蔡伯喈走後,五娘日夜都盼丈夫回來,她不在乎什麼榮華富貴,夫貴妻榮,隻要丈夫平安歸來,夫妻倆安安樂樂地過日子,就是她最大的心願。可眼下伯喈不在家,她隻能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擔,每天洗衣做飯,伺候公婆,打理家務,還要到地裏幹活,裏裏外外,都是她一個人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