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一部傳奇故事,更是一部曆史劇。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融入國家的盛衰興亡,改朝換代之際,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愛情成為亂世中的一朵奇葩,讓人可歎可泣!悲壯的曆史與淒美的愛情融合在一起,愛情終究要成為曆史的祭品。
李香君是個在風塵中長大的女子,但卻是一塊無瑕的美玉。她美麗、溫潤、堅貞、剛烈,明事理,識大體,對愛情矢誌不移、堅貞不屈,一把鮮血染成的桃花扇,盡現她寧為玉碎的剛烈與三年流離輾轉的飄零。李香君無意問津政治,隻想追求她至高無上的愛情,但她的為人處事都體現出高尚的節操,她的高潔令許多須眉汗顏,她的光彩也讓眾多忠臣誌士失去顏色,拒絕妝奩、堅貞守節、痛罵奸賊都是她一個弱女子所為,這是她的本性使然。作者把一切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這位女性身上,顯然是對現實失望,是對整個男性主宰的社會失望。在災難的襲擊、曆史變動麵前,社會是無力的,男人是軟弱的,王朝土崩瓦解,國家全盤崩潰,占社會主流的男性無所適從,女性的光輝便凸顯出來,而且讓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黯然失色。相比之下,侯方域就遜色一些,他頗有才名,但立場並不堅定,若不是香君及時阻止,他甚至要為奸黨、走狗說話。在動亂中,他也是軟弱無力的。麵對動蕩災難,他隻能隨勢漂流。曆史處於極度顛簸狀態,侯方域既想在裏麵衝撞,也曾想置身其外,他的忽入忽出,造成與此同時香君的離合悲歡。侯方域是個文弱書生,他和那些忠臣良將一樣,無力挽救曆史,努力失敗後,他隻能一往情深地追求與香君的愛情,把生存的信仰都寄托在愛情上,但動亂中的愛情要受動亂框定限製,追到最後隻能追成幻滅。
《桃花扇》是借兒女離合之情,寫國家興亡之歎。曆史變動,朝代興亡,處於其中的愛情便成一種載體,載著那如此沉重的曆史,它終究要成為悲劇。故事結尾寫侯、李二人雙雙入道,是作者有意渲染悲劇氣氛,政治動蕩,愛情要支離破碎;國破家亡,愛情也不複存在。
孔尚任作為南明王朝的遺民,對南明有著極複雜的情結,他既恨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又極力讚成誓死衛護那昏聵透頂的皇帝和那千瘡百孔的明王朝,這是古代知識分子忠君為國的典型思想,即使王朝再破,他們也要一心擁護,等到明朝亡了,他們自然有亡國之痛。殊不知不管處於哪個王朝之下,他們這些文人、將士都是受擺布、受統治的。侯方域、李香君皆明忠義,識大體,但迫害玩弄他們的不是清兵,而是他們忠心衛護的明王朝。大明就要滅亡了,南明皇帝和那些臣子們看上的不是香君的高義節操,而是她那可憐的色相。香君的一腔熱血被那些賊子權臣們糟踏,這豈不是明理識義的李香君最深層的悲哀?豈不是那些忠心為國的良將誌士們最徹骨的悲涼?
“桃花扇底送南朝”,南明王朝遠去了,徒留下一些故臣遺老們哀歎、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