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侯方域等人被馬、阮二人捉進大牢,眼看就要被殺害,但碰上大亂,馬士英、阮大铖隻顧著逃命,已顧不得他們,他們就從獄中逃出來。陳定生、吳次尾各回家鄉,侯方域和柳敬亭就一起來到棲霞山。這棲霞山距離南京城四五十裏,山巒起伏,森林茂密,裏麵有許多大小寺觀,一年四季鍾聲鳴響,香火不斷,是這亂世之中一個清靜的地方,所以大家紛紛逃到這裏。
香君和蘇昆生來到棲霞山,恰好遇到昔日青樓好友在此出家,他們就住在一起。一天,蘇昆生出去打柴,侯方域和柳敬亭也走到這裏,他們到香君住的觀中敲門借宿,而香君和朋友是兩個女子,不再歡迎男人進門,就閉門謝絕。香君哪裏知道門外站的就是她朝思暮想的侯方域啊!這一對生死相別的戀人再一次相互錯過。
侯、柳兩人隻好斷續向前走,在另一座道觀中住下來。這時,他和香君已經分別三年了,他心裏更加想念香君,國家沒了,香君就是他唯一的寄托。七月仲夏的時候,棲霞山中,各寺觀的僧道,一起為崇禎皇帝和各位忠臣烈士舉行公祭,大明王朝的遺民都紛紛趕來祭奠,他們是一群無國無家的人,麵對著眾多忠義之士的亡靈,每個人心裏都是一片悲痛和茫然。
侯方域和李香君也趕來這裏,人群湧動中,他們終於看到了對方。三年的離別,生死的考驗,此情仍矢誌不移,兩人緊緊地擁在一起,抱頭痛哭。侯方域又拿出那把桃花扇來,那幾朵嬌豔的桃花見證著他們的愛情。柳敬亭、蘇昆生等朋友都過來相見,大家都是從那繁華的南京城來到這香煙繚繞的棲霞山,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湧上各人心頭。香君和侯方域又卿卿我我,訴說離別之情,不料一個祭壇的法師走過來,打斷了他們的話,說:“如今天翻地覆,國家無存,你們還戀著那點兒女私情,豈不可笑!“侯方域不服,說:“男婚女嫁,人之常情;悲歡離合,情有所鍾,先生有什麼理由來管?“那道士大怒:“你們這兩個癡蟲!現在家在哪裏,國在哪裏,百姓安樂又在哪裏?無國無家,那點情愛癡恨還算得了什麼?“說著,一把扯過他們手中的扇子,幾下撕碎了,扔在地上。
香君和侯方域都大吃一驚,他們的愛情經曆了這麼多大災難,大喜大悲,頃刻間就如那撕碎的扇子一般隨風消解了。離開了國家民族的盛衰興亡,哪還有個人的悲歡離合?侯、李二人頓時若有所悟,如夢方醒,雙雙拋下紅塵,出家為道,在這荒山古寺中,度過半世餘生。
【賞析】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號東塘,又號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早年於石門讀書、生活,1684年,孔尚任受到了康熙帝的賞識,步入仕途。他很早就注意搜集南明王朝的舊事,後來在江淮治水期間,他遊曆揚州、南京的一些古跡,並結識了一些明末遺民和耿介之士。1669年,孔尚任寫成《桃花扇》,此劇上演後引起明朝故臣遺老的亡國之痛,也引起康熙皇帝的不滿。不久,孔尚任就因一件疑案被罷官回家。除《桃花扇》外,孔尚任還和顧采合編了《小忽雷》。他的詩文有《湖海集》、《岸堂之集》、《長留集》等。
《桃花扇》是一部抒情韻味很濃的傳奇劇,借愛情抒寫南明興亡的曆史,愛情融合進政治,故事就更加曲折離奇。明朝末年,複社文人領袖侯方域,客居南京。他繼承東林黨人事業,反對閹黨,頗為時人推重,經朋友楊龍友介紹幫助,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並與之成親。楊龍友為二人成親之事花了不少銀兩,還贈了妝奩,他如此慷慨相助,引起香君懷疑,再三詢問之下,楊龍友說出銀錢是阮大铖所出。阮大铖曾是魏黨走狗,被罷官後常受複社文人唾罵羞辱,他欲圖東山再起,想借侯方域之名為自己正一下名聲,所以讓楊友龍出麵助侯、李二人成親,以賄賂侯方域,讓他幫自己說話。侯方域受了阮大铖的錢財,有動搖之意,而香君卻義正詞嚴,拒絕了所有的妝奩。阮大铖對此懷恨在心,依附鳳陽縣督撫馬士英,誣蔑侯方域勾結左良玉謀反,欲置侯於死地。侯方域被迫出逃,投奔史可法帳下為參謀,曾助元帥調解四鎮總兵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等人之間的矛盾,也曾受史可法之命,隨高傑前往河南防守黃河,但均以失敗告終。這期間,崇禎自縊,馬士英、阮大铖等人自立福王為弘光皇帝。新皇帝即位,馬士英做了宰相,阮大铖也官複原職,做了光祿士卿。而自侯方域走後,李香君立誌為他守節,但被馬士英、阮大铖逼嫁田仰,她誓死不從,撞牆求死,血濺侯方域送她的定情宮扇。最後養母替她出嫁,楊龍友把扇上的血跡點染成桃花,成就一把桃花扇。教曲先生蘇昆生感動於香君的深情,攜扇出南京替香君尋訪侯方域。侯方域因黃河失守,於亂軍中逃難,後巧遇蘇昆生,兩人一同趕往南京找李香君。但侯方域回到南京後,香君已被強行選入宮中做歌妓。後侯方域與其他複社朋友被阮大铖抓住,蘇昆生奔走左良玉處求救。左良玉回師南京,馬士英調派正抵抗清軍的部隊於半路上阻截,左良玉氣死江邊。史可法孤守揚州也最終全軍覆滅,南京城裏的皇帝和文臣們都逃之夭夭。清軍攻破南京,明朝滅亡。香君和侯方域各自從宮中、獄中逃了出來,都流落到棲霞山避難。在一場祭奠崇禎的法事上,二人於山中相會,正在卿卿我我之際,祭壇法師撕碎了他們的桃花扇,對他們進行點化,二人頓時醒悟,拋下兒女情長,雙雙入空門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