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殷海光生死智慧給我們的啟示(2 / 2)

他從不隱匿自我的看法,絕不逃避現實,且用辛辣的文章將自己的觀點公之於世。這種人生道路較之前二者更困難也更危險,殷先生義無反顧地走了這條路,且在臨終時這樣說:“我活不成了!平常看到人把棺材一副副的抬出來,我們看了卻很淡然,為什麼今天麵臨自己,卻有異樣的感覺呢?其實,對於死這件事,我老早就想透了,看淡了,我的潛意識裏都沒有一點兒恐懼感。隻是我死得不甘心,我的思想剛成熟,就在跑道的起跑點倒了下來……”殷先生在生死關頭,萬分留戀人世間,但他並非是怕死,也不是舍不得這花花世界,而是覺得自己責任未竟,苦難中的中國社會還沒有迎來曙光,他這個抗爭的戰士不應該倒下。死神最終還是把這位熱愛生命、生活與人生的思想家、民主自由的戰士帶走了,但其崇高的人生追求與道德人格則永恒地留存下來,啟迪著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應該找回社會使命感和道德良知的身份。

第三,殷先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古之學人為學主要是“為己”,學習的目的是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道德品格,所以,學者的目的是達到知行合一,所學之內容與個人的人生踐履要完全合一。但今之為學者則往往是“為人”,知識分子把學習當作謀生的手段,學問變成了科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學習本身並不解決人生境界和道德修養問題。於是,今之知識分子知行脫節十分嚴重,有許多在專業領域有精湛淵博的知識者在道德上卻十分墮落。殷海光先生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型知識分子,崇拜羅素、海耶克和波普爾,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批評態度,但在知行合一的問題上,卻繼承了傳統精神。今人可指出殷先生學識上的諸多不足之處,但很難指陳殷先生有不真誠、虛偽、人品道德方麵的問題。而殷先生畢生追求的真理亦就顯現為他的具體人生之中。他在十分艱難的歲月裏,一直保持了他對民主與自由理念的執著,由此而發顯在對社會黑暗的抗爭和對政治的批判上。在此,殷先生已把他的學問與做人以及人生踐履完全融為一片,不分彼此。這也許就是殷先生之學與之行留給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