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就是娘
一個人如果被人說“有奶就是娘”,估計誰都會瞧不起他,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裏,“有奶就是娘”就是一個標簽,上邊寫著:忘恩負義。可沒人會想到,其實這張標簽是被人做了假,改過了的。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家族》引《通俗編·俚語集對》:“無錢休誇祖,有奶便認娘……今人多雲:有奶就是娘。言受他人恩者,如受母親恩也。”在這裏,孫錦標先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有奶就是娘”原本是一個表示感恩的詞語,意思是接受他人恩惠猶如接受母親恩惠一樣。
後來,這一俗語的語義發生了訛變,由褒義轉為貶義:誰給好處,就投靠誰。茅盾《腐蝕》:“我早就想告訴你,這一班家夥就靠搗鬼混日子,朝三暮四,有奶便是娘。”
於是乎,“有奶便是娘”不得不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也算是一種“人言可畏”了。
“不到黃河不死心”亦係後人所改竄
“不到黃河不死心”,說了這麼多年,沒人去想過其中的來曆,也沒去想過“黃河”與“心死”之間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聯係。
“黃河”與“心死”之間本來是沒什麼聯係的,據晚清小說《掃迷帚》第五回中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其中之“黃河”仍“橫禍”之誤,言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及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欲死不及,乃勸人及早改過之意。現則被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
“黃河”並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之諧音。久而久之,人們為了表達直接,避開貶謫的原意,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條俗語的本來麵目應該是“不到烏江心不死”,說的本是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五燈會元》:“不到烏江未肯休”。明《拍案驚奇》卷15:“恁地說來,也還有些誌氣。我道你‘不到烏江不死心’今已到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烏江,今名烏浦江,在安徽和縣東北。威名赫赫的楚霸王項羽,當年即自盡於此。垓下一戰,楚軍大敗,江東子弟無一生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最終在烏江岸邊演出了一幕悲壯的活劇。根據這一史實,後來就有了“不到烏江不死心”這一俗語。這說明,至少在明代,這一俗語字麵上還未訛變。明代以後,大約由於黃河的知名度遠比烏江高,於是就衍變為“不到黃河不死心”。不過,“黃河”一旦取代了“烏江”,項羽自刎的史實則蕩然無存了。上述有意而為的文字上的加工改造,我們可以從群眾文化心理的角度加以闡釋。一般說來,這種文字上的加工潤色,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也應該看到,俗語在群眾傳播過程中,也會產生文字上的錯訛,而這種錯訛對於俗語的傳播,則具有相當大的負麵影響。
郎不郎,秀不秀
“郎不郎,秀不秀”常用來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你這樣人,種火又長,拄門又短,郎不郎秀不秀的,若要覓衣食,須把個‘官’字兒擱起,照著常人,傭工做活,方可度日”。
這一俗語是從成語“不稂不莠”中派生出來的。《詩·小雅·大田》:“既堅且好,不稂不莠。”毛傳:“稂,童粱也;莠,似苗也。”稂,又名童粱,僅生穗不結實之禾草(一說即狼尾草)。莠,即莠子,俗名狗尾草。原意是希望田中沒有稂、莠之類狀似禾苗的害草;後以比喻為不成才、沒出息。明代,成語“不稂不莠”化為口語“稂不稂莠不莠”。《西湖二集》卷16:“男人隻要當得家,把得計,做得生意,賺得錢來養老婆兒女,便是好男子……稂不稂,莠不莠,日後反要受苦害女兒”。由於“稂”與“郎”同音,“莠”與“秀”形似,這一俗語也就在明代產生了訛變,成為“郎不郎,秀不秀”。這裏,除了音訛和字訛之外,其中還有社會原因。明代田藝衡《留青日劄》卷35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至今人之鄙語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清代顧張思《士風錄》卷13雲:“子弟無所事事,謂之‘郎不郎,秀不秀’。按明季湯廷尉《公餘日錄》雲元明間閭裏稱呼有二等:一曰‘郎’,一曰‘秀’。‘郎’曰‘某幾郎’,‘秀’曰‘某幾秀’。‘秀’則故家右族,‘郎’則微裔末流。是‘不郎不秀’,猶雲‘不上不落’也。”可見,俗語“郎不郎,秀不秀”的訛變原因是頗為複雜的,其訛變形態也不是單一的。
船家不打過河錢
“船家不打過河錢”常 被解釋為指船家渡人時是要收船錢的,《古諺語辭典》在注釋“船家不打過河錢”寫道:“船家自然歡迎船客給的費用”。這條俗語在文學作品中並不少見。《小五義》第一百零五回:“見那隻船到河心,不走了。船家說:‘有句俗言,你可知道,船家不打過河錢。拿船錢來。’”《七俠五義》第五十七回:“那船翁慢慢的搖起船來,撐到江心,卻不動了,便發話道:‘大清早起的,總要發個利市。再者俗語說的是,船家不打過河錢。客官有酒資拿出來,老漢方好渡你過去。’”如果把“船家不打過河錢”從字麵意思上理解成為“船家渡人時是要收船錢的”,完全就是等於廢話,根本就沒有說明此俗語的含義。
“船家不打過河錢”也是常掛在下層群眾口頭的一句俗語。“船家”這裏指擺渡人過河的船夫。打:討,要。船家不討過河錢,指船家不會將客人載過了河,才來討船錢。意謂坐船得先付船錢,然後再過河。先付錢是相對於飯館等處,待客人用過了後再付錢而講的。這是因為擺渡船一般是小船,往往隻有一個船夫,若不趁早收了船錢,一旦過了河,客人跳上岸,他又要把櫓,又要討船錢,不自覺的客人不掏錢走了,他也沒法追。所以凡是坐船,往往不等過河,或在此岸邊,或在河中央停船收錢,然後擺渡,過到對岸,各走各的路。
這條俗語常常 被用在怕事後麻纏,惹口舌,要求事先兌現承諾,即先付了錢,再辦事,省得過後要賬不及。
寧借人停喪,不借人成雙
在我國有些地方有這麼個習俗:寧借人停喪,不借人成雙。這個規矩就是夫妻到別人家做客不能同住一張床,要把他們拆單了來住,不能同床,即使是出嫁的女兒回家,如果和女婿一起住的話,要壓幾塊錢寫個“租”字化解。如果犯忌了要放炮仗去黴氣。當然如果是獨女就不必了,父母家一直是她的家。父母到子女家去不必分開住,子女的家也是父母的家。
而俗語“寧借人停喪,不借人成雙”被人們傳播開來後,常 被人誤解為什麼都可以借,就是妻子不能借。此句俗語從字麵上來看是指借房子給人,寧可借給不吉利的喪家辦喪事用,也不借給“成雙”(結婚)的人辦喜事用。因為治喪時日有限,結婚後日子沒有長短。意謂房子不應輕易借給結婚的人用,以免急需時,要不回來。它真正的含義卻表達了一種“吃了人家的口軟,拿了人家的手短”的無奈。
《小五義》第一百一五回:“賴頭龜停了,雖不願意,也是無法。有句俗語:寧借停喪,不借人成雙。”這段話前後的故事是因賴頭龜懷疑公然住在他家的朋友崔德成與他妻子有染,於是想找個理由把他推出去,就給他做媒勸他成親,問他“若辦妥了,兄弟你在哪辦?”崔德成說“要是妥了,我就在這辦。”賴頭龜本意是想借勸崔德成成親讓他離開自己的家,離開這個地方,哪想到他連婚事也要在這兒辦,賴頭龜聽了,雖不願意,但因他家做生意,蓋樓花了崔德成的銀子,無奈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沒有辦法。俗語“寧借人停喪,不借人成雙”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了賴頭龜心中的不願意。由此可見,這和“什麼都能借,就是妻子不能借”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吃黑飯,護漆柱
“吃黑飯,護漆柱”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是比喻心腸黑。不管是“黑飯”還是“漆柱”,無不給人一種“黑”的印象。《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你這人忒沒理!吃黑飯,護漆柱。吃了我家的飯,得了我的工錢,便是這些小事,略走得幾步,如何就要我錢?”在這裏,作者馮夢龍就是這麼理解的。
馮夢龍其實是望文生義,誤解了這個俗語。漆柱:即黑柱,“吃黑飯,護漆柱”本來是說吃的是“黑”的飯,那就得護著“黑”的“柱”,比喻吃誰的飯就為誰效勞,指人各袒護其主。多指仆人應護著主人。這一俗語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使用不盡一致,但在意義上基本相同的。《禪真後史》第十回“吃黑飯,護黑主”,《三續金瓶梅》第十二回“吃何飯,護何柱”等。
還有一種說法是“穿黑衣,抱黑柱”,比喻庇護自家人,吃誰的飯就為誰效勞,與“吃黑飯,護漆柱”意思一樣。《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自古‘穿黑衣,抱黑柱’,你爹既說開,就不惱你了”。同樣,這條俗語也另有幾種說法:《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穿青衣,抱黑柱”;《綠野仙蹤》第五十七回“穿青衣,報黑主”;《風月夢》第二十回“穿青的,護黑漢”等。
天下錢眼兒都一樣
看到“天下錢眼兒都一樣”這條俗語,很多人肯定立馬會想到“天下烏鴉一般黑”,於是很自然地認為“天下錢眼兒都一樣”也是“一般黑”了。
還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天下錢眼兒都一樣”是用來比喻世人的眼力都一樣,《中國俗語大辭典》就是這麼解釋的,“比喻世上的人眼力、喜愛都差不多”。
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當初是怎麼用出來的。《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老虔婆道:‘常言道:好子弟不闞(嫖)一個粉頭,粉頭不接一個孤老。天下錢眼兒都一樣。不是老身誇口說,我家桂姐也不醜,姐夫自有眼,今也不消人說。”這句話是西門慶發現李桂姐領了自己的銀子卻又另外接客而不高興時,鴇母(也就是媽媽桑)所說的。古代錢幣外輪廓圓形內有方孔,相當於天圓地方。每個銅幣均有方孔,即所謂“錢眼”,也是為了便於繩串。錢幣由中央政府製定製幣機構統一鑄造,稱為製錢,中間方孔大小都一樣。所謂“天下錢眼兒都一樣”,就是說天下的錢都一樣是錢。鴇母意思大概是來者都是客,做生意的隻看到錢是一樣的,至於賺的是誰的錢並不在乎。通俗一點說就是賣給誰都一樣,掙誰的錢不是錢?
比喻做生意隻考慮賺錢,不考慮是哪個主顧的錢。“錢眼”不是“眼力”,也不是“烏鴉”與“黑”更是相差萬裏了。
八字沒一撇
“八字沒一撇”是說事情還沒有眉目,它出自清代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卷三:“《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於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朱熹主張恢複三代之治,願周孔之道常存,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強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等。在他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了這樣幾句話:“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聖賢的大門,早已敞開,可是人們並不理會,不但不進門,反而朝外走。這句話的主題雖說是讓人們學習聖賢之道,但卻流露出朱熹對這些不認門的人的惋惜、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可是,朱熹決不會想到自己這句恨鐵不成鋼的牢騷話,竟會成為俗語“八字沒一撇”的源頭。問題就出在他的那個“八”字上,“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裏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是沒有門,現時,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沒門路可走”,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於此。
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樣,俗語也是向前發展的,其含意也是在變化的,“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演變成為現在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指代了。
王母玉帝究竟是什麼關係
道教稱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為玉皇大帝,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聖和人間、地府之事。亦稱為天公、天公祖、玉帝、東王宮、玉皇上帝、玉天大帝、玉皇上帝天公。
玉皇大帝,據《玉皇本行集》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曆億萬劫,終為玉帝。有說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簡稱,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神仙皇帝是統治神仙的,就像我們被地上的皇帝統治著那樣。他被道教奉為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三界萬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仙。他有製命九天階級、征召四海五嶽之神的權力,萬神都列班隨侍其左右。
西王母亦稱王母娘娘,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漢武帝故事》中也有關於西王母的描述:“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她將三千年才結一次的仙桃贈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表現了她愛的深沉癡心。
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曆經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稱昆侖山)的石洞中,是一個人麵獸身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長著牛角、滿身豹紋、聲音如犬吠的怪獸——狡,還有長著紅色羽毛、喜好食魚的三青鳥。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二個階段。此時,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說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曆史事實聯係起來,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話傳說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
神話傳說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漸完善起來的,並且與曆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山海經》中,她是一個穴居善嘯、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怪物。在《穆天子傳》中,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熟諳世情的婦人。在《漢武帝故事》中,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稱她是“瑤池金母”,開種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前來為她上壽,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寫。 被神化的王母娘娘,按理說,不該有什麼男女情欲,但是人們既把她神化,又要將她世俗化,把她與玉帝聯係在一塊,還讓他們生了七個女兒,名為“七仙女”,其中最小的女兒私自下凡嫁給了窮莊稼漢董永。
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之間關係一般人都認為就是夫妻關係,其實沒這麼簡單,對於二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有五種推斷。
一:夫妻關係。這是最合乎一般的推斷,七仙女是他們的女兒。
二:同事關係。王母娘娘尊稱是“西王母”,是昆侖仙境的統治者,她是所有女性仙人的首領;玉皇大帝是男性仙人的首領,他們是同事關係,就像一個公司裏的兩個部門經理一樣。
三:兄妹關係。有一部電視劇叫《奔月》就是把王母娘娘和玉帝安排為兄妹,玉帝的妻子是天後。
四:母子關係。王母娘娘,顧名思義,由此推斷王母娘娘乃玉帝的老母也。《太平廣記》卷五六引《集仙錄》:“雲華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瑤姬。”瑤姬是楊戩之母,楊戩為玉帝外甥,因此可推知王母乃玉帝之母。
五:沒有關係。西王母是盤古後代的神,與女媧和九天玄女齊名,而玉帝是道教裏的仙,二者是兩個不同種族不同門類的神仙。
觀世音菩薩的變化
觀世音菩薩,又作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詳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的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麵:名稱、性別和身世。
名稱:為凡間帝王而改名
從觀世音菩薩到觀音菩薩的改變,是在唐代時發生的。 避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文化,《春秋》有言:“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因此,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人們不能再稱呼“觀世音”,而改稱“觀音”。
性別:從男相到女相的轉變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在印度,觀世音菩薩其實是男相的;《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在中國民間傳說裏,觀世音也是男性的仙人,法號“慈航大士”,如《封神榜》。顯然證明觀世音菩薩最初應該是男性的。
觀世音從男相到女相的轉變,是在宋這階段的。其實在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為男性,因此在唐宋繪畫、雕刻作品中,我們看到的觀音形象多為男性。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世音菩薩像,是在宋之後出現並成為主流的。
在過去重男輕女的時代,人類眾生痛苦最多的是廣大女性。因此在我國的佛教信徒中,女性多於男性。在女信徒的心目中,女人和男人相比,女人的慈悲心大於男性,女人更細心,心腸軟,更有愛心,同情心。她們認為如果觀音菩薩是女相,更符合其“大慈大悲”的稱號,信徒會更多,也會為眾生做更多的事。這是其一。其二是:觀音菩薩還是管生育的神(送子觀音),而向一個男相菩薩要孩子總感到不是滋味,女相的菩薩更符合信徒的需求。觀音娘娘的出現,確實給了婦女更多進香出門的機會。
身世:眾說紛紜
依據《華嚴經》的說法,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
在道教的說法裏,佛教的佛、菩薩一般都是從道教現任轉化而來的,如《封神榜》中就說道,燃燈佛祖最初是燃燈道人,文殊菩薩就是文殊廣法天尊,普賢菩薩是普賢真人等等,觀音菩薩也不例外,其前身則是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屬於闡教元始天尊門下。
到了北宋,中國人又創造了新的關於觀音身世的故事。說是有位妙莊王,生了3個女兒,名妙因、妙緣、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齡,大女、二女高高興興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兒妙善死也不肯出嫁,執意出家。莊王大怒,把妙善趕出王宮。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為香山仙長。後來莊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親人的一隻手、一隻眼來作藥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犧牲,隻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獻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親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動,便賞她一千隻手,一千隻眼,使之成為千手千眼的觀世音。這個故事揉進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為“仙長”),是儒釋道三教合的產物。現存最早的間諜——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高鼎《村居》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說明,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風箏又稱之為“鳶”,但二者有一定的區別。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與現在風箏的娛樂性功能相比,最初風箏更多的是被作為軍事工具來利用的,常用作敵情偵查、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例如春秋時期,魯班“製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麵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係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麵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係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唐代之後,造紙術的發達促進了紙鳶的發展,從而凸顯了風箏的娛樂性功能,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鍛煉身體,陶冶性情的一種娛樂方式。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再一次重提了風箏的軍事作用,並擴大了其軍事功能的威力。
當今,風箏的軍事功能已經完全被其娛樂功能取代,退出了“間諜”的行業,成為人們生活當中一項普遍的休閑方式。
不能騎人的“鐵馬”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宋·辛棄疾《永遇樂》
在古代詩詞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鐵馬”這一意象,人們都將其解釋為配有鐵甲的戰馬,有時亦指雄師勁旅。《文絢陸倕<石闕銘>》:“鐵馬千群,朱旗萬裏。”李善注:“鐵馬,鐵甲之馬。”陸遊也經常使用這一意象,如“鐵馬秋風大散關”、“鐵馬冰河入夢來”等。明·無心子《金雀記·餞別》:“金戈和鐵馬,壯儒紳,竚看弘施立大勳”。
“鐵馬”的這一意象在很多人腦海裏已經形成了這麼一種定式,可當他們用這一定式去閱讀古詩詞的時候,他們發現並不是無往不利的。因為“鐵馬”在戰馬之外,還有另一個意義所指。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莫不是鐵馬兒簷前驟風。”《紅樓夢》第八十七回:“一會兒,簷下的鐵馬也隻管叮叮噹噹的亂敲起來。”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一:“簷前懸鐵馬,始於隋煬帝。《南部煙花記》雲:‘臨池觀竹,既枯,隋後每思其響,夜不能寐。煬帝為作薄玉龍數十枚,以縷線懸於簷外,夜中因風相擊,聽之與竹無異。民間效之,不敢用龍,以竹駿代,今俗則以燒料謂之鐵馬。以如馬被甲作戰鬥形,且有聲也。’”從這些描述看來,“鐵馬”與戰馬無關,而是指一種懸於簷間的鈴,風吹發聲。
我國寺院懸於塔簷殿角的“鐵馬”,叫做“風鈴”,它也是“鈴鐸”的一種。《洛陽伽藍記》第五:“旭日初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這就是描述著“風鐸”的韻味的。另外在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以及高野山等處,也懸有古色古香的“風鐸”。
《契經》中說:供“鈴鐸”於塔廟,世世得好音聲。釋門歸敬儀中曾說:“聲駐軍馬,由與鈴供”。這是記敘釋尊的弟子唄比丘的故事。唄比丘於多生多世之前,曾經布施,“風鐸”(鐵馬)懸於佛塔簷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聲音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以“鐵馬”稱代風鈴,在現代依然可以看到。許地山《綴網勞蛛·黃昏後》:“門前底海潮音,後園底蟋蟀聲,加上簷牙底鐵馬和樹上底夜啼鳥,這幾種聲音直像強盜一樣。”這裏的“鐵馬”就是風鈴。
“鼻祖”是誰
“鼻”字的本字為“自”字。東漢許慎《說文》:“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說,“自”是一個象形字,其本義就是指鼻子。由於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經常會指著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義後來逐漸演變為作第一人稱代詞“我”、“自己”解,並進一步引申出介詞“從”、“由”和副詞“本來”、“當然”的意思,然後又引申出“始源”的意思,如《韓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意思是說法製,是帝王的根本;刑罰,是愛的始源。句中的“自”字就是“開始”的意思。
在“自”字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我”、“自己”之後,秦漢時期,人們就又新造了一個形聲字來接管當初“自”字所統轄的地盤。這個新造的形聲字就是“鼻”字,其中“自”表形、“畀”表聲。而且後起的“鼻”字不僅吞並了“自”的本義,還把勢力擴展到了“自”的引申義“始”,也就是說“鼻”亦當“始”講。如西漢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說:“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
“鼻”與“祖”湊到一塊後,便成為了一個固定詞語而見諸紙端,其意思意義如下:
(1)始祖,有世係可考的最初的祖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閑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祖,居也。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為鼻祖《漢書·揚雄傳上》:“有周氏之嬋殷兮,或鼻祖於汾隅”。顏師古注:“雄自言係出周氏而食采於揚,故雲始祖於汾隅也”。清·秋瑾《黃帝紀元大事表》:“黃帝者,漢族之鼻祖也”。
(2)比喻某一學派或某一行業的創始人。清·王韜《甕牖餘談·西國造紙法》:“人莫不以蔡倫為造紙之鼻祖矣!”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故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鼻祖不能不推馬克思”。
(3)比喻最早出現的某一事物。明·陸時雍《詩鏡總論》:“五言在漢,遂為鼻祖”。清·楊懋建《京塵雜錄·夢華瑣簿》:“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釐,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絕種的“猶”“豫”
“猶豫”是一個人們常用的形容詞,形容一個人遲疑不決的樣子。對於這個解釋,沒有人會猶豫的了。但如果把“猶”“豫”拆開,讓你從起源上來解說,你就不隻是“猶豫”,而應該是目瞪口呆了。
其實,“猶”和“豫”分別是兩種動物。在酈道元《水經注》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岩樹,一騰百丈,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而給《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也引用崔浩的話說“猶”:“卬鼻,長尾,性多疑”。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猶,猴屬,又叫猶猢,高鼻子,長尾巴,善於攀爬,性情多疑。
豫是一種古象,河南的簡稱“豫”,就是因為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森林茂盛,盛產古象而稱為“豫州”的。不過古象跟今天的大象不太一樣,這種象身軀龐大,動作不靈巧,總是搖搖晃晃,搖擺不定。老子的《道德經》說它“豫兮,若冬涉川”,豫這種古象行動就像在冬天涉過河流一樣,可見有多麼小心翼翼。
一個是因為多疑而遲疑不決,一個是因為笨拙而搖擺不定,兩種動物都給人一種不能決定下來的感覺,所以人們就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來形容遲疑不決的樣子,這就是“猶豫”。
“靈犀”本是一神獸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唐·李商隱《無題》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李商隱是誰,但肯定知道“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心有靈犀一點通”在人們眼裏,那是一種多麼溫馨甜蜜的境界埃熱戀中的人總是希望對方可以和自己心靈相通。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彼此明了,這就是心有靈犀。
就像不一定知道誰是李商隱一樣,盡管人們豔羨著心有靈犀,卻不一定知道,究竟什麼是靈犀。
古書記載,有一種犀牛名通天犀,犀角中有白紋象線一樣貫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種靈異之物,所以叫做靈犀。舊說靈犀犀角中的白紋直通兩頭,感應靈敏。於是人們便以“靈犀”來比喻兩人在思想或者感情上心靈相通和默契的意思。李商隱的“心有靈犀一點通”自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還有宋·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詞:“玉立娉婷,一點靈犀寄目成”。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四折:“沒揣的靈犀一點潛相引,便一似生箇身外身”。明·王玉峰《焚香記·盟誓》:“但得皆如意,兩情稱。始信一點靈犀,誠通海神”等等。
靈犀既可稱這種神獸,也可以專指這種神獸的角。相傳靈犀的犀角有種種靈異的作用,如鎮妖、解毒、分水等。唐·韓偓《八月六日作》詩之四:“威鳳鬼應遮矢射,靈犀天與隔埃塵”。宋·歐陽修《再和聖俞見答》:“如其所得自勤苦,何憚入海求靈犀。”寧調元《秋興用草堂韻》:“分波終仗靈犀力,填海猶存精衛心”。
貔貅其實是吉祥獸
有一種說法認為貔貅是兩種猛獸的合稱。《逸周書·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史記·五帝本紀》:“(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徐珂《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因為貔貅屬於猛獸,又能交戰,因此後人常以其來比喻勇猛的戰士。也因為如此,很多人才誤以為貔貅是一種嗜戰好殺的凶獸。
據古書記載,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五大瑞獸之一(另外四種分別是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貔貅有獨角、雙角之形,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其形短翼、卷尾、鬃須。與麒麟有所不同,麒麟是溫良的仁獸,貔貅是凶狠的瑞獸,且護主心特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征,稱為“帝寶”。又因貔貅專食猛獸邪靈,故又稱“辟邪”。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
人們視貔貅為吉祥,貔貅的口越大,就說掙的錢越多,肚子越圓,就裝得越多錢,貔貅倍受喜愛,是因為貔貅有一個極為罕見的特點:有嘴巴,但是沒有排泄器官,也就是隻有進而沒有出。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以金銀珠寶為主食,自然渾身寶氣,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屁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隻能進不能出。人們才會不惜萬金以求招徠無盡財氣。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認為貔貅會旺偏財的,所以他們都會在公司或營業地方擺放一隻貔貅,屬偏行的行業有外彙、股票、金融、期貨等等。但對作奸犯科者不靈,因為其為靈獸。
龍鳳的性別鑒定
龍鳳胎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一胎有兒有女。在人們眼裏,龍是雄性,代表男孩,鳳是雌性,代表女孩,這大概已經是一種共識了。因此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
其實,真要是追究起來,結果就會很戲劇化了。因為龍不一定就是雄的,鳳也並不是雌的。
其實隻要想想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就知道了。在古代的神話裏,龍有龍王也有龍母,有龍子也有龍女。當年柳毅不就是替龍女傳書了嘛,《星光燦爛豬八戒》中也有一個對八戒哥哥癡情一片的小龍女。既然是龍女,那理所當然是雌的了。
龍有雌雄好理解,鳳是雄的很多人肯定就難接受了。其實很簡單,想想當年司馬相如挑逗卓文君的那首《鳳求凰》就知道了。鳳凰,雄為鳳,雌為凰。當年“鳳歌笑孔丘”的那位楚狂人就是對著孔老夫子唱著“鳳兮鳳兮”,後人於是以鳳來代稱孔老夫子。此外人們常說鸞鳳和鳴,鳳為雄,其實鸞也是雄。鸞是傳說中鳳凰的一種,是雄性的長生鳥。
於是讀者就迷糊了,整了半天全都成同性戀愛了。這倒不用擔心,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在幾千年的孕育中,我國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種龍鳳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裏,龍與鳳、鳳與鸞在其本身的屬性之外,都已有了其特有的文化屬性而成了人們某些意願的符號。
莫名其妙的混沌
在平時生活中,混沌一詞並不少見。混沌不是餛飩,它被人們視做是宇宙未開時模糊一團的那種狀態,從而用來形容模糊的狀態或一個人的糊塗。
混沌在古代常 被寫作渾沌,是傳說中的一種凶獸,與饕餮,窮奇和檮杌並列為我國上古四大凶獸。在現代許多玄幻小說和網絡遊戲中經常可以看到它們的名字。
傳說中混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這也與四大凶獸來曆一致:窮奇是共工死後的怨氣所化,檮杌是鯀死後的怨氣所化,饕餮是三苗死後的怨氣所化),有著肥圓的形狀,如火一般的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這一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
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神異經》中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完完全全是一種凶獸的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混沌逐漸被神化、物化和人化。《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裏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這裏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凶獸原型。
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這裏的渾沌恐怕已經不是指上古四凶了。
“鴛鴦”曾是同性戀?
蘇武和李陵關係不正常?曹植是同性戀?
這不是我說的!在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遜收錄的蘇武與李陵詩中吟詠道:“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還有曹植贈給弟弟的《釋思賦》中寫道:“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蘇武李陵曾經是有如鴛鴦,曹植兄弟更絕,玩起了鴛鴦戲水,太震撼了!
說到鴛鴦,你會想到什麼?不用說,肯定是夫妻恩愛、感情和諧了。如“鴛侶”、“鴛盟”、“鴛衾”、“鴛枕”、“鴛鴦偶”、“鴛夢重溫”等等,哪一個不是風光旖旎、甜蜜溫情的。如今把兩個男人比作鴛鴦,你會有什麼反應?這不是同性戀是什麼?
其實是我們想太多了。
晉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說:“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嚐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鴛好內思”,說的就是鴛鴦不能落單,否則就會相思而死。因此,在最初的時候,鴛鴦是用來比喻兄弟的。蘇武詩的前四句就是用“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來表明蘇武與李陵的兄弟關係,曹植也說了是“以兄弟之愛,心有戀然,作此賦以贈之”。原來大家都是很正常的。
鴛鴦開始被用來比喻恩愛夫妻是到了唐朝才出現的。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一詩最早使用了這個比喻:“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自此之後,詩人們開始爭相吟詠鴛鴦這一愛情的意象。最有名的是溫庭筠所作《南歌子》:“手裏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做鴛鴦”。
就這樣,鴛鴦終於光明正大地放棄了自己的老本行,擔任起了美好愛情的形象代言人。
何謂“促織”
很多人都知道蒲鬆齡的《聊齋誌異》,那裏麵的神鬼妖狐,一直以來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為其著迷。其中有一篇名為《促織》,在看之前你是否知道“促織”是什麼東西呢?
沒錯,促織就是蟋蟀,又名蛐蛐,看過《促織》的人都知道。那為什麼一隻小蟋蟀怎麼也學起古人來,起些個文縐縐的怪名字呢?
《木蘭辭》開篇有一句話: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這裏的“唧唧”是一種蟲叫聲,就是蟋蟀的叫聲。古諺:“蟋蟀鳴,懶婦驚”,意思就是古代婦女一聽到蟋蟀的叫聲,便知秋日已到,離冬天不遠了。於是抓緊時間紡織,這便是“促織”一名之由來。也就是說,在古代,蟋蟀充當著一名督工的身份,來督促著婦女的紡織。這一身份使得蟋蟀文化意蘊驟然提升,從而在文學作品中頻頻亮相,《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唐·杜甫也有《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怪哉”確實怪哉
傳說中“怪哉”是一種蟲子,出自獄中。這一傳說見《太平廣記》卷四七三引《東方朔傳》: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係無辜,眾庶悉怨,鹹仰首歎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用現代話說就是漢武帝某天覺得鬱悶了,於是出去溜達,在路上看見一種很奇怪的蟲子,紅通通的不知道什麼東西,就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種蟲是秦朝冤死在牢獄裏的老百姓的化身,是憂愁化成的,酒能澆愁,把它扔酒裏麵它就會化了。漢武帝一試,還真是如此。
這個傳說魯迅先生也聽過,《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知從那裏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傳說終究隻是傳說,當不得真。在古代,“怪哉”是屬於口頭禪式樣的詞語,大概意思是“稀奇啊,稀奇氨,這個詞在當年的普及程度不輸於當今“鬱悶”、“暈”之類。
“楷”“模”是怎麼煉成的?
“楷模”是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意為“榜樣、模範、法式”。這個詞至遲在東漢時期就已形成,因為據《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記載,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天下楷模李元禮”這樣的說法。其後,南朝宋人範曄在其所著的《後漢書》卷六十四有這樣的記載:“曹操北討柳城,過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
關於“楷模”一詞的由來,曆史上有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兩種樹:楷樹和模樹。 北宋人孫奕在其所編著的《履齋示兒編》一書的卷十三中說:“孔子塚上生楷,周公塚上生模,故後世人以為楷模”。而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中則載:“吳正道,東隅人,明六書,許慎《說文解字》有不足者補之。臨川吳文正公澄問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義也。’曰:‘何以取木為義?’曰:‘昔模木生周公塚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塚上,其餘枝疏而不屈,以質得其直也。若正與直,可為法則。況在周、孔之塚乎?’曰:‘出何書?’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譜》’”。
類似的記載在清人汪灝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編撰的《廣群芳譜》及清人金埴所撰的筆記小說《不帶下編》中也可以看到。
楷樹是在自然界中還真能找到這麼一種樹,俗稱“黃連木”,“楷樹”的“楷”念“jiē”不念“kǎi”,與“楷模”的“楷”同形不同音。楷樹木質地柔韌,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瓏剔透、木紋如絲而不斷,名曰“楷雕”,是一種很出名的工藝品。生長在孔子墓上的楷樹傳說是孔子的學生子貢所栽。相傳子貢奔喪回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老師墓旁,後來長成了大樹,但後來清康熙年間遭雷火燒沒了,後人隻好把枯幹的圖像刻在石頭上,起名叫做“子貢手植楷”。又於石上建了個亭子,叫做“楷亭”,亭與碑至今尚存。但模樹卻難尋了,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譜》一書中有記載外,其他古籍以及近現代植物學著作中都沒有提到過這種樹,很有可能是古人假想出來的一種樹木。
其實,“楷模”一詞的由來與楷樹、模樹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孫奕、吳正道等人所說完全是一種附會之說。“楷模”的“楷”字的本義即為“法式、典範”。早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謂玄德”這樣的記載,而《禮記·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為後世楷模法式也”。而“模”字的本義中亦包含有“法式、規範、標準”的意思,如東漢人張衡在其《歸田賦》有句曰:“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西晉詩人左思的《詠史詩》之八中亦有句雲:“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兩者同義並舉而構成了“楷模”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