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與變形金剛

一般人都聽過四大天王,也聽過四大金剛,對於風調雨順也不會陌生,但要是在三者之間畫個等號,恐怕一時還反應不過來。

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又喚名“風調雨順”,意在要由風調雨順帶來“五穀豐登”與“天下太平”。《金瓶梅詞話》第八九回:“前殿塑風調雨順,後殿供過去未來”。明·王業《在閣知新錄》:“凡寺門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執刃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

四大天王是佛經中帝釋的外將,又稱護世四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矛拄地,元代天王像改為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穿甲戴胄,左手執鞘,右手把絹索,清代天王像改為龍蛇一類的動物;北方多聞天王,身金色,金甲胄,左手執寶塔,右手執三叉乾,腳踏三夜叉鬼明代天王像改為左手執傘,右手執銀鼠。四大天王的職責是護國利生,勸善懲惡,由他們把守寺門,顯示了佛門的威武森嚴。

在漢化的作用下,外來的佛教四大天王慢慢地形成了中國羅漢堂中的“四大金剛”,成為“風調雨順”的化身。尤其是《封神榜》中對四大天王生平進行了改寫,成了商紂時期佳夢關“魔家四將”。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碧玉琵琶一把,琵琶能彈發出音調,隱意為“調”,職調;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劍上有鋒,隱意為“風”,職風;廣目天王魔禮紅,掌紫金龍與花狐貂,龍蛇有紋鱗,隱意為“順”,職順;多聞天王魔禮海,掌混元珍珠傘一把,傘能遮雨,隱意為“雨”,職雨。

在銀幕上,我們看到了《變形金剛》,看到了《金剛》,看到了《金剛歸來》等等一係列的“金剛”,在為別人家的金剛著迷瘋狂的時候,讓我們也回過頭看看自己家的“四大金剛”。

鎮不住的“尤物”

今天的男人們把具有魅惑力的漂亮女人稱作“尤物”,最常見的修飾詞就是“性感”了。一看見“尤物”恨不得立馬就據為己有,擁有一個“尤物”,那更是一個值得炫耀的資本。孰不知在古代,“尤物”是男人們,尤其是以道德高尚自詡的男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

在小篆字形中,“尤”被描繪成植物屈曲生長、受到阻礙的樣子,受到阻礙還能繼續生長,則顯示出它的優異,因此“尤”的本義就是“最優異、最突出”的意思。

“尤物”一詞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國大夫叔向想娶申公巫臣和夏姬所生的漂亮女兒為妻,叔向的母親規勸他說“甚美必有甚惡”,然後得出結論:“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意思是不是寶塔,就別想鎮得住河妖。“尤物”的能量是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如果不是有德有義的正人君子,根本就不可能鎮住這種“尤物”,禍患也就隨之而來了。

在唐朝詩人元稹所作的《鶯鶯傳》中,對“尤物”一詞的解釋更加詳細。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後,為了推卸自己的罪責,顯示自己身為士子文人的清高,講了一篇大道理,其中的關鍵詞就是“尤物”:“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意思就是說:凡是尤物,不害己必害人。假如崔鶯鶯嫁給富貴之人,憑著嬌寵,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龍,我不知道她能變化到何種程度。過去的殷紂王和周幽王,據百萬之國,國家強盛,然而一個女子就讓他們亡國了,眾叛親離,死無葬身之地,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我的德行不足以勝過妖孽,隻有忍情,和她分手。

在古人心目中,“尤物”的另一個同義詞就是“紅顏禍水”,是一個可以“傾人國”、“傾人城”、“傾人身”的“妖孽”,惟一能夠跟“尤物”相抗衡,能夠鎮得裝尤物”的,惟有崇高的德行。沒有這種“道行”,對於尤物,還是遠遠避開為好。

“赤子”是個嬰兒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張允和·沈從文墓碑

“赤子之情”常 被人們用來形容國人對自己祖國的忠誠與熱愛。很多人這麼用,卻不一定知道為什麼能這麼用,或許他還以為“赤子之情”是說“熾熱的感情”吧。

赤子是指嬰兒。《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漢書·賈誼傳》:“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顏師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髮,其色赤。”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槎庵小乘》:“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謂始生小兒僅長一尺也。”盡管個人對“赤子”來因各有所見,但“赤子”用來指稱嬰兒卻是沒有疑問的。

由於初生的嬰兒純真得一點邪念都沒有,所以後來“赤子”這個詞便引申為指代忠於國君的子民百姓。《漢書·循吏傳·龔遂》:“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宋·胡銓《上高宗封事》:“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清·劉大櫆《祭尹少宰文》:“泰山喬獄,忽然崩摧。斯文何托,赤子疇依?”

“海外赤子”一詞由“海內赤子”轉換而得,而“海內赤子”的典故則出自唐代。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殿前觀看射箭比賽,由於人多事雜,大臣們便建議皇上離賽場遠些,以防萬一。不料,一向親民愛民的唐太宗沒有聽從建議,說:“王者視四海為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可加猜忌乎?”意思是:既然我把四海之內的子民百姓都看成是自己可以推心置其腹中的赤誠之子,怎麼還會對身邊負責值宿的衛士加以猜疑呢?“海內赤子”即由此而來。

“吃醋”還是“吃毒”

男女相戀時有第三者介入,往往發生爭風吃醋現象。到底什麼是“吃醋”呢?《辭海》中對醋的含義又加上一條:“因嫉妒而感到心酸”。那麼為什麼把嫉妒和食醋聯係在一起呢?尋根溯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喝毒說”。據傳,“吃醋”源自一個發生在唐朝宮庭裏的典故。唐朝初年房玄齡因輔佐有功,唐太宗幾次想把美女賞賜給他作妾,但因為房的夫人是個悍婦,所以房玄齡都婉言拒絕了。皇後親自出馬給房妻盧氏做工作,也沒成功。太宗無奈,派人送去一杯“毒酒”,讓盧氏在喝毒酒和納小妾之中選擇其一。沒想到房夫人確有幾分剛烈,寧願一死也不在皇帝麵前低頭。於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荊當房夫人含淚喝完後,才發現杯中不是毒酒,而是濃醋。後來李世民說:“朕尚怕見她,何況房玄齡呢!”從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來,“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語。

第二種稱為“獅吼說”。《在閣知新錄》:“世以妬(同妒)婦比獅子。《續文獻通考》載:‘獅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此。”明代博學家李日華在《紫桃軒又綴》中說過“正德中,獅子房二號日食活羊一隻、白糖四兩、羊乳二瓶、醋二瓶……”說明獅子確有食醋的習慣,那麼獅子食醋又與妒婦有什麼關係呢?這就又得引出一個“河東獅吼”的典故。

“獅子吼”本是佛家用語,比喻佛祖講經聲震寰宇的威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朋友陳季常的妻子柳氏是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女子,每當陳季常宴客,並有歌女陪酒時,柳氏就用木棍敲打牆壁,把客人罵走。事後蘇東坡借用獅吼戲喻其悍妻的怒罵聲,作了一首題為《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的長詩,其中有這麼幾句:“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詩中的龍丘居士指陳季常,河東是借用唐代詩聖杜甫關於“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暗喻其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東郡(今山西省)的顯貴姓氏。這首詩極為生動地記述了柳氏凶悍以及季常無奈的景況。後來人們便把“河東獅吼”作為妒妻悍婦的代稱。因為獅子的牽線,於是“吃醋”也踏上了嫉妒的“賊船”。

第三種稱為“壞醋說”。清代有人認為吃醋之說源於一種成見。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認為在一個家庭中不宜同時釀造兩缸醋,否則必有一缸會壞掉。早在南北朝時《齊民要術》就多次提到“壞醋”現象。因此,在一個家庭中不應同時有兩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隻應保持一夫一妻,否則妻妾之間難免會產生嫉妒。

自從“吃醋”涉足男女情感圈子之後,又一大片沾親帶故的詞語也被拉了進來,於是又有了潑醋、醋缸、醋甕、醋缽兒、醋罐子、醋壇子、醋瓶子、撚酸吃醋、爭風吃醋等等。

不做買賣的“生意”

生意人人都能做,隻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成功,“生意”的意思人人都懂,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說個透徹。其實,“生意”不是一開始就做買賣,而是半路出家的。先來看幾種現在比較少見的意義用法。

1.主張。《三國誌·魏誌·武帝紀》:“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裴鬆之注引晉·袁曄《獻帝春秋》:“收紀晃等,將斬之。紀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為群兒所誤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鄉間人紛紛都來告荒。知縣相公隻得各處去踏勘,也沒甚大生意。”

2.意態。唐·皎然《鄭容全成蛟形木機歌》:“蒼山萬重採一枝,形如器車生意奇。”宋·範公偁《過庭錄》:“嚐畫梅影圖,形影毫厘不差,萬荷圖狀極纖細,生意各殊,識者奇寶之。”

3.境遇。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序:“老病懷舊,生意可知。”清·王貴一《寒雪》詩:“篝火親無焰,綈袍擁不溫,饑寒兼老稚,生意向誰言。”

4.外加別的意思。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後見司徒袁隗,隗嘆其英異,曰:‘若索女婿,如此善矣。’有人以隗言告元艾,又自生意謂之曰:‘袁公有女,得無欲嫁與卿乎/”

5.活兒。工作。《西遊記》第一回:“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砍柴,你自去。”《說嶽全傳》第六五回:“小可因做過衙門生意,熟識的多,再無人來查察,眾位相公盡可安身。”

6.感興趣。晉·傅鹹《<羽扇賦>序》:“吳人截鳥翼而搖風,既勝於方圓二扇,而中國莫有生意,滅吳之後,翕然貴之。”

“感興趣”是“生意”踏足買賣經營的開始,這裏“生意”一詞是說物品能夠引起人發生興趣,才會被人買去,“翕然貴之”,後世遂將經商做買賣之事稱為“做生意”。《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有“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一句,這是把做買賣稱為“做生意”的首次記載,從此,“生意”有了正式的營業執照。

數數“中國”領土的擴張

現在的“中國”我們誰都不會陌生,文史史上常提到“中國”,中學語文課上也早已做過細致的講解,因此我們都知道,古今之“中國”,不是同一個“中國”。

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泛指中原地區。《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莊子·田子方》:“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韓非子·孤憤》:“夫越雖國富兵強,中國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宋·惠洪《冷齋夜話·嶺外梅花》:“嶺外梅花與中國異,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唇紅香著。”清·葉廷琯《吹網錄·柳邊紀略》:“泉甘土肥,物產如參貂,非中國有。”

從這些資料來看,古時中國的地域是很狹小的,甚至連長江流域都未能包括於其內,更別說嶺南了。不過這裏的“中國”還算大的,下麵的“中國”範圍就更小了。

《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中國,京師也。”《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裴駰集解引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唐·李賀《李憑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怨,李憑中國彈箜篌。”方世舉注:“中國,作都中解。”這裏的中國,不是黃河流域,也不是中原地區,而是指國都,京城。

同時中國還可以是指稱生長、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晉書·宣帝紀》:“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宋·陳善《捫虱新話·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籍中國也,而與夷狄無異。”《宋史·嶽飛傳》:“金人所以立劉豫於河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

身為一個中國人,對於“中國”,我們不能不了解透徹了。古今“中國”意義有別,在閱讀中,切不可混淆。

“風騷”不風騷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清·趙翼《論詩》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不懂的人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往往會忍不住偷笑:原來前人一直在教我們要風騷啊!

如果你這麼理解的話,估計被笑的人就是你了。在這裏,“風騷”與道德根本就無關,它是指《詩》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本來應該寫作《風》《騷》。《宋書·謝靈運傳論》:“原其飇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唐·賈島《喜李餘自蜀至》詩:“往來自此過,詞體近《風》《騷》。”清·姚瑩《論詩絕句》之二:“辛苦十年摹漢魏,不知何故遠《風》《騷》。”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總集。它們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故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唐·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詩:“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留連日日奉杯宴,殊無閒隙吟風騷。”

由文學擴展開來,“風騷”又可用來借指文采、才情。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發揚,心不遂閒綴作,十分的賣風騷,顯秀麗,誇才調。我這裏詳句法,看揮毫。”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在運用當中,由“文采才情”,漸漸又擴展到用於形容女子體態俊俏美好,如《紅樓夢》第三回說王熙鳳“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至此,“風騷”邁出了走向今天風騷的關鍵一步。

“風騷”由一個高雅至極的東西,慢慢地淪落得如此低俗不堪,這之間的落差,要是孔老夫子看到了,不知該作何感想了。

傻瓜不“傻”,笨蛋不“笨”

很多人肯定沒想過,“傻”和“瓜”之間怎麼會有糾纏的。“瓜”到底惹著誰了:為什麼偏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

溯本探源,其中還有一段趣談,“傻瓜”的“瓜”,並非“瓜果菜豆”中“瓜”的意思。

在古代,秦嶺一帶有一地區取名為“瓜州”,聚居在那裏的人也就被稱為“瓜子族”。這一族人非常誠實講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勞。每當受雇於人時,他們總是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幹,從不歇手。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呆傻,進而把頭腦不聰明的人叫做“瓜子”、“傻瓜子”。清代《仁恕堂筆記》中便有“甘州(今甘肅)人謂不慧子曰瓜子”的記載。

今天的“笨蛋”一詞是個語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語,一個人被別人罵作“笨蛋”,一定會勃然大怒。在某種程度上,“笨蛋”等同於白癡,都是指智商極其低下的人。不過在古代,“笨”是一種造紙的原材料,和智商卻毫無關係。

《說文解字》說:“笨,竹裏也。從竹,本聲。”徐鍇進一步解釋道:“笨,竹白也。”《廣雅·釋草》解釋得更加詳細:“竹其表日篦,其裏日笨,謂中之白質者也。其自如紙,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綜合以上注釋,可見“笨”是竹子的裏層,是竹子殺去青皮後留下的部分,是一層白色的薄膜,像紙一樣又薄又白,可作造紙的原材料。東漢蔡倫造紙,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簡陋,計有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後來的人才使用“竹白”當作原材料。因為史書要在用“竹白”造的紙上書寫,因此後人就把史書稱為“竹白”,即“笨”。

“笨”的這一原始語義到了魏晉時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據《晉書·羊曼傳》記載,有四位大臣通過評比,選出了當時的“四伯”,其中豫章太守史疇把“大肥”的人定義為“笨伯”,其中“大肥”是指身體肥大,行動不靈巧。這類人被稱作“笨伯”,可見此時的“笨”已經轉義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沒有和智商低下聯係在一起。

到了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葛洪的門人向他請教天下的惡人都有哪些種類,葛洪列舉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數十種惡人的種類。其中說:“杖淺短而多謬,暗趨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來,笨人是指那種見識淺陋,謬誤百出,又不懂得善惡得失的人。這種人當然是愚蠢的人。直到這時,“笨”才和智商掛起鉤來。

“跳槽”是男女作風問題

在當今職場裏,有一個詞非常流行,那就是“跳槽”。“跳槽”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古人們早就知道了跳槽這回事。

清末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後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徐珂告訴我們,“跳槽”最初是青樓裏的一個行業術語,一開始是用來說妓女“琵琶別抱”,後來也用於說嫖客“去此就彼”。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掛枝兒》裏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願,再不去跳槽。”妓女與嫖客互訴衷腸,最終達成的協議就是“再不去跳槽”。至此,“跳槽”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那就是專指風月場中男女另尋新歡的行為。

不過徐珂的解釋還是有失偏頗的。“跳槽”指牲畜吃盛器內的食,吃了這隻又吃那隻。因此用來指男女間愛情上喜新厭舊,見異而遷,並不隻限於青樓之中。明·楊慎《升庵詩話·甄後塘上行》:“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後郭夫人有寵,毛後愛弛,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在徐珂之前,楊慎就已經告訴我們“跳槽”的來由了,從其舉例來看,確實也非青樓之事。劉亞舟《男婚女嫁》第五十章:“結婚後一有個舌頭碰牙,不是男的想散夥,就是女的想跳槽。”

不管怎麼說,“跳槽”在男女關係裏糾纏了這麼多年,如今終於可以拋開過去,跳槽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了。

“閉門羹”是誰做出來的?

眾所周知,“閉門羹”意為拒客,無人不知。但“閉門”何以與“羹”聯係起來呢?要說起來,這道“名菜”其實應該是一位妓女的發明。

“閉門羹”一語始見於唐代馮贄《雲仙雜記》所引《常新錄》的一段話:“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這名姓史的高級妓女不願接待下等客時,就餉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見羹即心領神會而自動告退了。所謂羹,最初時係指肉類,後來以蔬菜為羹,再後對凡熬煮成有濃汁的食品皆以羹稱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窩羹等。

古人的服務態度真是好,即使我不能為你服務,也不至於虧待了你,至少還能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轉、客氣多了。可惜現代拒客,就隻有“閉門”而沒有“羹”了。

“孺子牛”的品牌歸屬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話,讓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崇高,也讓我們知道了一個詞——孺子牛。

“孺子牛”是《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一個典故: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口裏銜根繩子,讓荼牽著走。不料,荼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為國君。景公死後,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

所以,那時“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孺子”即小孩子。後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後人們便將當年齊景公的負麵色彩隱去,以“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飛黃騰達——會飛的馬

馬在中國人的眼裏,是馳騁飛騰的象征,尤其是飛馬,地位頗高,因此,用來和龍並舉。

《淮南子·覽冥訓》:青龍進駕,飛黃伏皂。飛黃又名“乘黃”,是傳說中的神馬名字。“飛黃,乘黃也,出西方,狀如狐,背上有角,壽千歲。”唐·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兒子韓符少年時十分貪玩,不喜歡讀書,韓愈專門寫詩教育兒子要奮發向上:“兩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飛黃騰達”即由此而來。“騰達”:本作“騰踏”,上升,形容神馬飛馳貌,像飛黃神馬似的很快地上升著。 比喻驟然得誌,官職地位很快高升。亦作“騰踏飛黃”。

“牛鬼”懲惡,“蛇神”衛佛

“牛鬼蛇神”這一俗語廣為人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凡是思想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一概被打成“牛鬼蛇神”,關進“牛棚”勞動改造。“牛鬼蛇神”從此成了形形色色的壞人的代名詞。

“牛鬼蛇神”這一俗語來源於佛教用語。“牛鬼”和“蛇神”分屬不同的兩種類別。顧名思義,“牛鬼”屬於鬼的係統,“蛇神”屬於神的係統。“牛鬼”是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名叫阿旁,連稱為“牛頭阿旁”,出自《五苦經》:“獄卒名阿旁,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法苑珠林》引《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牛頭阿旁,以三股鐵叉,叉人內著鑊湯中,煮之令爛。”可見,牛頭阿旁的特點是力大如牛,任務是負責懲罰那些墮入地獄的壞人。

蛇神屬於“天龍八部”係統中的一種。佛教分諸天、龍及鬼神為八部,因八部中以天、龍二部居首,故曰“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分別是:一天眾,即眾天神;二龍眾,職掌興雲布雨的龍王;三夜叉,佛教的鬼神;四乾闥婆,身上散發出濃鬱的香氣,管理音樂的神;五阿修羅,專門與佛作對,好戰的惡神;六迦樓羅,即大鵬金翅鳥,嶽飛就是這種神鳥的轉世;七緊那羅,歌神,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八摩呼羅迦,大蟒蛇神,人身蛇頭。“蛇神”即八部最後一部的摩呼羅迦,大蟒蛇神人身而蛇頭,職責是守衛佛法。

最早將“牛鬼”和“蛇神”組合在一起使用的是唐朝詩人杜牧。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賀,詩風怪誕,人稱“詩鬼”。在評價李賀的詩歌成就時,杜牧寫道:“鯨呿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形容李賀的詩歌風格“虛荒誕幻”,簡直不像人間所有。但這個詞也並沒有完全貶斥的意思。

應聲蟲有病

“應聲蟲”最早是以一種病症的形式出現的。

傳說唐宋時有人患怪病,腹內生蟲;人說話,蟲即小聲應之,是為應聲蟲。最早的記載見於唐·劉束《隋唐嘉話》:“有患應聲病者,問醫官蘇澄……過至他藥,複應如初。澄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宋·範正敏《遯齋閑覽·人事》:“餘友劉伯時,嚐見淮西士人楊勔,自言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輒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浸大。有道士見之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所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餌數粒,遂愈。”宋·龐元英《文昌雜錄》等亦記載此事。

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言,當然是不足以取信的。但人們卻根據應聲蟲附和他人聲音的特點,以之比喻一個人自己無主見,隻知隨聲附和他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楊用修笑今之儒者,皆宋儒之應聲蟲。吾以為孔穎達,真鄭康成之應聲蟲也。”沙投困獸記》十五:“隻有呂康一點不肯讓步,申言他要堅持他的意見到底,不願做應聲蟲。”

螟蛉子是人

螟蛉子是對義子的一種稱呼,《初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三回目:“張員外義撫螟蛉子,包龍圖智賺合同文。”《三國演義》中也有劉備、關羽分別認領劉封、關平為螟蛉子的情節。這種說法來源於《詩經》。

《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贏是一種寄生蜂。蜾贏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裏,然後在它們身體裏產卵,卵孵化後就以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贏不產子,喂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楊花不姓“楊”

楊花是什麼?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在詩詞裏,楊花的出鏡率之高,那是有目共睹的。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落滿飛”。

需要說明的的是,這個大名鼎鼎的“楊花”,其實是並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說的楊花,而應該是柳絮;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也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這是一個詞,不是楊和柳並列。折柳送別是古人的一個習俗,形成這個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隋代無名氏《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裏就用了“楊柳”、“楊花”、“柳條”幾個詞,顯然,這裏的樹是柳樹,“楊柳”是柳樹,“楊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複垂楊。”垂楊柳,垂楊柳,我們現在說的楊樹有垂的麼?其實垂楊即垂柳。我們可以得知,在古代詩文中,楊、柳、楊柳,均是指柳樹,而且多指垂柳,與楊樹不搭邊。

既然古代詩文中的“楊”其實是柳樹,那麼詩詞意象中的楊花當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壓韻平仄有關。至於說到柳樹叫楊柳是因為隋煬帝楊廣開運河,下令河岸種柳樹,後世遂稱“楊柳”,這純粹小說家附會。《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顯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楊柳一詞了。

章質夫《水龍吟·詠楊花》:“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標題說的是詠楊花,而詞中寫的是堤上柳絮飄墜的情景。顯然這裏的楊花也是指柳絮。很顯然,古代說的楊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蘇軾那首著名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同樣如此,說是楊花,用的卻是柳絮入水化為浮萍的典故。在他另一首詞《再次韻曾仲錫荔支》中有“楊花著水萬浮萍”一句,蘇軾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從這裏看,這個詩文中用的是“楊花”,自注中說的就是柳絮,很明顯楊花就是柳絮。

至於現在說的楊樹,柳樹,是兩種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楊,而後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過它們同屬楊柳科。但現在說的楊樹,的確楊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會到處飄舞的。隻是楊樹飄的是花,柳樹飄的是種子。而且楊花和柳絮體態也很相似,大概這個就造成現代人的誤解了。

品味書香

“書香門第”中的“書香”是什麼意思?許多人不太清楚,認為是墨香。可是一般人都知道,墨的氣味一般來說並不是香的,很多時候反而是一種臭味,用來解釋“書香”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其實“書香”應該是一種香草的香氣,這種草叫芸香草。芸香草亦稱芸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我國西部,有特異的香氣,可以入藥,嚼之有辛辣和麻涼感覺,可以用來防蟲驅蟲。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常常將芸香草放在書中,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因為古人常在書籍中放這種草避蠹驅蟲,所以與“芸”字有關的詞多與書籍有關。除“芸人”指農人,“芸芸”指眾多外,如“芸編”指書籍,“芸帳”指書卷,“芸閣”指藏書閣,“芸署”為藏書室,“芸香吏”則指校書郎,等等。

神話、仙話與傳說

中國有些幻想故事,早期是神話,但又像曆史傳說;仙話產生後,有的仙話直接套用神話人物當主角,出現神話人物的仙話故事。早期幻想故事中的人物先是神,是英雄,卻又像曆史傳說中的真實人物,最後成了求道成功、飛升成仙的仙人。

一、神話與仙話

神話和仙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神話單純,幹脆。包含了人們最初對大自然的解讀,表現的是與自然的鬥爭並戰勝自然、犧牲自我的大無畏英雄主義。仙話是後來才有的,記載的很多是神仙的故事,如八仙。仙話宣揚的是積善修德、修身養性、修道升仙,宣揚的是長生不死、靈魂和肉體永生的空想浪漫主義。

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又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遊國恩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說:“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神話主要是指文明初創時人類對世界不了解的事物的精神化,是一種自發的思想創造:比如中國的三皇、希臘的奧林匹斯、北歐的奧盯日本的月亮神等。中國神話的典籍不多,可認為保存了較多神話內容的僅有《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楚辭·天問》等等,而且一般雜有其他內容(比如曆史、地理、風土等等);所以說中國的神話係統是複雜而不完整的。

而仙話就在一定程度上與宗教分不開了,是自覺的創造。中國很多的仙人往往曆史上都確有其人,傳言是悟到某真理後成了仙,如八仙、陳摶老祖、李靖父子、財神等等,無不自曆史上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而來;而宗教創始人也大多被仙化,如道教將老子仙化為太上老君(老子其實不是道教創始人)等。仙也分等級,有尊顯,有卑微,有大仙,有小仙,有師有徒,有兵有將,有奴有仆,實際上就是仿照人間等級製度編製而成的。

仙話的內容極為複雜。起初多是煉丹采藥,吃了丹長生不老,飛升成仙。其思想是荒誕的,其實質是利己的,這和古神話裏的神所表現的那種奮鬥犧牲、拯民濟世的精神截然不同,但在仙話的流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比較健康優美的作品,如有些仙專門救苦救難,有的仙也除暴安良。這種仙話雖迎合當時百姓的心理,但我們必須看到,他們成了救世主,人民卻成了等待被救的奴隸,隻能靠他們來搭救,它宣揚奴化等待思想,其消極作用也是很大的。仙話的典籍有《列仙傳》、《神仙傳》、《續仙傳》、《集仙錄》、《集仙傳》等,《搜神記》也可在其中。

神仙在我們的意識裏,總是和這樣那樣的利害關係糾纏,我們對神仙的崇拜多來自於對未來的憧憬和現實的不可變。先秦及兩漢所保存和流傳的神話與仙話,經過方仙之士的釀變,大都轉化成了後世道教所造構的曆史及仙境存在論與仙人可求論,成為道教義理的核心與特征。

二、神話與傳說

神話和傳說經常相提並論,雖有區別,界限難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於天授,或有天相者,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劉媼得交龍而孕季,皆其例也”。《辭海》給傳說下的定義是:“指民間長期流傳下來的對過去事跡的記述和評價,有的以特定曆史事件為基礎,有的純屬幻想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由此可見,神話和傳說都是在當時現實的基礎上產生的,但神話往往表現為純屬幻想或虛構的故事,而傳說則往往含有曾經發生過的史實的影子;神話的主角是神,傳說的主角是人;神話產生的年代早、傳說比神話要晚;神話多反映人與自然的鬥爭,傳說反映的內容則常常帶有階級或階級鬥爭的性質。在創作方法上,它們都以幻想和想象為主,又多為集體的口頭創作。

實際上,神話和傳說是很難分清的。例如,《山海經》裏西王母是“豹尾虎齒”、“蓬發戴勝”掌管瘟疫刑罰的怪神,這是神話裏的西王母。《穆天子傳》中西王母卻是能詩能歌的女王,這是傳說中的西王母。又如,在《山海經》裏,禹是從他父親死屍裏出生的,用息壤完成了治水功業,這是神話。而在另一些書中,禹則是從女嬉胸脅下剖出來的,他治水成功,一方麵靠神通法力,另一方麵則靠諸神和人民群眾的幫助,這便是傳說了。

文學體裁

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在體裁上,同樣也是紛繁多樣,下麵略舉古代最為常見的幾種,以供參考: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誌”,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製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常見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議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遜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麵(也有列在後麵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如:《〈呐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如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曆,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 本章後文將有專門講解,此處略。

史書體例

古人說“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又講“盛世修史”。“立論”、“修史”、“育人”,三方麵的工作都很重要,其中修史決不亞於其他兩個方麵。中華民族素有重視曆史教育的傳統,修史編誌一向被視為神聖的事業。劉知幾雲:“史之有例,尤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故修史必先定其例,在我國古代的史書編纂中,有如下幾種體例: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曆史事件,如《左傳》。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曆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曆史,如《戰國策》。

5.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曆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曆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誌》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傳奇的雙重身份

在中國文學史上,傳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唐代小說,如《柳毅傳》、《霍小玉傳》、《虯髯客傳》等。另一種是指明清時以演唱南曲為主的戲曲形式。由宋元南戲發展而來,也吸收元雜劇的優點。但情節處理更為緊湊,人物刻畫更為細膩,腳色分工更為細致,音樂上采用宮調區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葉到清中葉最為盛行。今知明清兩代傳奇作者有七百餘人,作品約二千六百種,現存《牡丹亭》、《鳴鳳記》、《長生殿》、《桃花扇》等六百餘種。

“傳奇”之名,似起於晚唐小說集《傳奇》,宋人尹師魯也將“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的《嶽陽樓記》稱為“傳奇體”。發展到後來,傳奇才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小說的體裁,如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即將唐傳奇與宋、金戲曲——院本等相並列,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更將所分六類小說的第二類亦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定名為“傳奇”,於是,傳奇作為唐人文言小說的通稱,便約定俗成地沿用下來。

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說,宋代話本小說中也有“傳奇”一類。元末明初時也有人將元雜劇稱為“傳奇”。自從宋元南戲在明代規範化、典雅化、聲腔化和全國化之後,傳奇就成為不包括雜劇在內的明清中長篇戲曲劇本的總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