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更是將這種飯桌文化傳承和發揚了起來,比起過去,中國人請客吃飯的理由、主題也寬泛得多了。例如:公司開張、會議閉幕、迎接賓朋、招待領導,周年紀念……諸如此類絕對是不可不吃的。即使你是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升遷調動、老的做壽、小的過生日……那個不請,誰家不吃呢?剛來的要“接風”,離開的要“餞行”;升學叫狀元酒、謝師宴;搬遷叫定居宴;同學叫同窗宴,當兵的叫戰友宴;鄰裏沒事要聚聚,朋友常常得切磋,兄弟之間喝兩盅亦是免不了的。由此看來,咱們中國人的確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現在很多人猛烈抨擊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的習慣,認為請客吃飯,不是有好處就是有求於人、行賄受賄。如果沒有好處,沒有利益,有事沒事,天天請客吃飯,豈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這些人的批評也不是全無道理的,如今去高級賓館和飯店的門前看看,停的都是一些高級車輛,這些車的主人,當然不乏一些用公款吃喝的官員。不過,如果認為在中國請客吃飯就隻是拉拉扯扯,行賄受賄,那就大錯特錯了!請客吃飯在平時更多的是一種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人看來,請人吃飯,是一種很深厚的友誼;而接受他人吃請,則是受了很大的尊重,給了很大的麵子,中國人講究的就是個義氣。當然這種義氣的尊重並不難回報。我吃你一頓,我還你一桌就是了。一來一往,有事沒事,這關節有了,臉麵也就熟了,感情也就勾搭出來了。一起吃飯,這個契機既簡單又方便,是很好滿足的。民以食為天嘛,吃飯是天天要吃的。約你吃飯不耽誤時間,不妨日程,合情合理,很難拒絕。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請什麼打獵、飆車、泡吧、玩牌之類的成功率不如吃飯高明的原因了。

縱觀古今,中國人的飯桌文化都是與圈子、關係、朋友、權力一係列詞語緊密聯係的,正是這些人情世故中的核心概念將中國的餐飲業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我們不是站在老板、商人的角度歌頌中國的飯桌文化,而是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個人,必須有自己國家文化體係的核心觀念,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要符合社會的主流文化,符合當時當下人情世故的基本特征,這樣才不會被淘汰。所以,我們要懂得利用中國的飯桌文化,為我們找到生活和事業成功的重要渠道。下麵有一些小的知識或建議可以幫助你理清思路,找準方法,讓你做一個既飽口福、又享人脈的社交高手!

求人辦事原則:將人請上桌,事情已經成功了一半

中國人心裏都清楚,接受別人請客吃飯的要求,基本上就是接受別人托你幫忙的要求,即使這次是以聯絡感情為噱頭,以後,也就是在不久的將來,他是一定會有求於你的。所以,如果你想托人辦事,隻要那人能坐到餐桌上來,那就什麼事情也不難辦了。這是因為,麵子觀念極強的中國人是講究“味”的,既然已坐到了大家麵前,就不能隻吃飯不辦事。吃請者能來,是給請吃者的人情,在餐桌前,麵對一起共食的新老朋友,請吃者盡管張口,吃請者是不能拒絕的。若麵有難色,陪餐者也會對他有微詞,甚至覺得此人是不宜深交的。而一旦你請客吃飯的人承諾辦你的事,必須傾心盡力地去辦。否則,若“口惠而實不至”,隻說不做,隻吃飯不辦事,那就不夠意思,是“白吃!”,是食言。因此,若被人請客吃飯,被請的人一定會先弄清楚,自己在這桌宴席上是個什麼角色,請吃者要辦的事自己能不能辦成。能辦,則應滿口答應,縱有千難萬險,也不可推諉、拖延、半途而廢,否則就是食言!一個人盡可以食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決不能食言。如果請吃的人托付的事情自己實在能力有限,或者因原則所限製不能辦,就會在飯桌聚會前推辭掉了。因此,記住,如果你請的客人答應來赴宴,那麼你的事情也就靠譜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