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合作視為自己的責任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合作創造的曆史,所以與人合作是我們的責任。合作並不否認個體的獨特的作用,但要對別人保持一種誠懇和積極的態度。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從來都不是可以由一個人單獨完成的,縱使是偉人、名人,例如毛主席,他個人能力再強,沒有其他領導人的通力合作,他一人也難以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因此,要想得到別人的合作,必須首先將合作精神作為自己的信條,視為自己的責任,這樣才能讓人信任你,把你視為一個可以合作的人。

讓合作精神成為你的魅力之源

雖然無論從大處還是從小處看,合作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是,不要僅僅把合作當做責任和義務,這樣,我們會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仿佛是因為需要完成任務而不得已而為之。其實,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渾身上下都充滿魅力。我的一個朋友的經曆讓我深刻體會到這點。朋友在一家醫藥公司工作,學曆不是很高,公司也不是太大。可能朋友剛去的時候,公司同事之間鉤心鬥角、霸占資源的事時時都有。但是我的這位朋友是個極其會與別人溝通合作的人,他不自私、不把眼光僅僅盯在那些有形的利益上,而是真誠與同事分享工作的點點滴滴。他的這種寬厚和豁達,使他立即成為公司中最具魅力的員工,不僅贏得了同事的信任,還得到了領導的深深賞識與器重。後來公司效益不好,領導跳槽,隻把他一個人帶到了新的公司,他的薪水和社會地位迅速提升。所以,很多時候,與人合作是一種能力,一種優勢。讓具有合作精神的你在眾人麵前充分展示無窮魅力吧!

利用人的趨利性,讓1+1>2

人是利益動物,趨利避害,名韁利鎖,很難免俗。在職場裏,明處擺著競爭機製,暗地裏藏著微妙的人事糾葛,更是如此。特別是當成為“戰略對手”的時候,一個員工很難去欣賞另外一個員工,自然就會出現“文人相輕”的現象,不是通力合作,而是互不欣賞,甚至互相拆台。雖然人無完人,但也不可能一無是處。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背麵,則是黑臉的韋陀。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無法好好地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鐵麵無私,搞得信徒越來越少,最後香火幾乎斷絕。據說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而韋陀錙銖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一絲不苟。兩人分工合作後,廟裏香火大旺,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所以在職場,要學會欣賞他人,充分發揚每個人的長處,揚長避短,資源共享,形成合力,才能取得1+1>2的效果。

把合作的底線定為依靠自己

往大處說,合作具有如上所說的種種重要性。但是,現實生活中,你想尋求合作的時候,有的人可能因為想獨自完成工作而拒絕你,有的人甚至不願與你合作,所以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找到合適的合作人。如果不能立即尋找到好的合作夥伴,對你手頭的工作很可能有所耽誤。所以,積極尋求合作的同時,也要把底線定為依靠自己。西方有句諺語:依靠自己才是唯一的途徑。隻有這樣,你做事才能得心應手,不至於臨陣慌亂。如果你一味抱著等、靠、要的思想,自己不願多思考、多付出,企圖從別人那裏得到幫忙與援助,別人就會看不起你,覺得你沒有真的本領而最終拒絕與你合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