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國人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恐怕是因為他們的抽象能力太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辦法,而每個人的想法和辦法又是那麼的精細,以致在團體行動中,意見總不易一致,在公共的集會總是辯論熱烈,有時不免發生激烈爭執,人人都要貫徹自己的意見,人人都不願意犧牲或放棄自己的全部或一部分意見,意見上的爭執又常常會影響到私人情緒,以致在行動中不能獲得和諧的精神和一致的步驟。在大多數情況下,爭執的結果使一部分人消極退出,退出的人且會作反對和消極的行為,有的則討論多時而一無結果,使最初的熱情都煙消雲散。
抽象能力豐富的另一結果是妒忌心理的尖銳,人人不願見他人成功而樂意見到別人的失敗,領袖欲強烈的人更不甘心接受他人的指揮,因此在團隊中不是明爭就是暗鬥,這都容易使公共事業受到傷害而中途夭折。
其次,中國人不能合作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人無論在做人、做事方麵都缺乏一種統一的傳統,有些人做事很認真,有些人做事很隨便;認真做人的人,他的生活態度一定很嚴肅、不苟且,隨隨便便的人則有酒則醉、得過且過。做人的精神根本不同,做事的方式自然大相徑庭,因之有些人講信義、守諾言、重效率、有熱忱;又有些人則諾言不守、有信不複、約時不到、借錢不還,應做的事情一天一天的且推且過,一切馬馬虎虎。這種缺乏統一精神的傳統,使得中國人很難在某一件事上保持真正的一致。
如果上麵兩個原因是從國民精神和傳統文化上來分析的,以下兩個原因是從社會結構和社會資源方麵來談的。
任何國家的國民性都離不開對其社會的曆史和結構進行分析。中國幾千年來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農業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隻要把地種好了,稅和地租交了,其餘都是自己的,和外界的交換比較少;因此農民的性格必定是以自我為中心,少有合作精神,沒有規則意識。這種心理的傳承,使中國人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利益,眼界比較狹窄,喜歡在同一屋簷下鉤心鬥角、自相殘殺、互相拆台。當一個人獲得成功並超越了別人的時候,他身邊的人不是想怎麼奮起直追,而是首先想著怎樣把這個人拖下來。在封建時代,且不說一國之內官場內部的互相傾軋,就是皇族的一家之間都會出現因爭權奪利而“前見兄殺弟,後見子弑父”的人間悲劇。
如果說小農經濟、古代封閉和專製的環境造就了國人的不團結、喜歡窩裏鬥的陋習,到了當代中國,社會越來越開明和民主,照說這樣的陋習應該被徹底摒棄了才對。但是現實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與我國人多資源少的國情緊密相連吧。雖然中國地大而物並不博,尤其是經濟的不發達造就了貧困。現在的人口數量是以前的數倍,而且集中在城市的人口數量仍然在增多。這樣,資源的平均占有率就顯得少之又少;有限的資源再分配到各自的環境中,就顯得微乎其微了,因此,如果別人占據更多的資源,那麼其他人的就會相應減少,現在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盡管如此,人仍然是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人們需要在群體中與人合作,實現自己的價值。打個比方,人類的成就就好比那有著懸崖、陡坡、深穀的山脈,期待取得優異的成就的心情,就好像登山的人渴望攀登到山頂的心情一樣,一切努力過程都像登山者,需要必要的技能、知識、登上山頂的決心和堅強的意誌。然而,沒有任何一種登山是可以沒有那種最不可或缺的設備——合作的安全繩索就可以進行的。合作使人鎮定、有力、平和、熱情。合作能為每位登山者提供前進的手段,不管前進的步伐有多大,都會幫助他們登上峰頂。
我讀過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在一個人的家門口放著一堆石頭,主人想將它們全移開,移著移著,隻剩下最後一塊大石頭,主人將全身力氣全用盡了,還是沒有移開,主人喪氣的準備回家,這時站在一邊看了很久的鄰居笑了笑說:“你沒有盡全力。”主人疑惑地看著鄰居,這時鄰居又說了:“因為你沒有向別人求助!”看完這故事後,我心生感慨:合作也是一種能力嗬!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也許寓言過於籠統,說教過於瑣碎。但是我們絕對也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人是社會性動物,是不能離開群體而單獨存在的。在人群中,我們就要學習怎樣與他人交往,學習怎樣與他人合作,交換自己沒有的物質,尋求自己需要的心理慰藉。可以說,在眾多的品質中,與他人合作的品質是最基礎的立身之本;在眾多的能力中,與他人合作是最具有魅力的處世之術。所以,從現在起,就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培養自我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