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學(一)(1)(2 / 2)

在早期的耶穌會士傳教士之後,莫理循博士著名的字典的出版,被公認為是所有已完成的中國學著作的豐碑。這部著作的確可以算得上是早期新教傳教士認真、熱情和盡責的一座紀念碑。莫理循之後,是以約翰·戴維斯[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1795—1890),中文名為德庇時,英國漢學家。]爵士和郭士臘[郭士臘(Gutzlaff,1803—1851),德國漢學家。]博士等為代表的一類學者。戴維斯爵士,而他自己也坦白地承認這一點。他當然能講官話,並且也許能夠不太困難地閱讀用官話寫成的小說。但是他那時所具備的這些知識,在今天幾乎不足以擔當任何一個領事館的譯員。然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你會發現,即使到了今天,大多數英國人關於中國的概念,仍然是從戴維斯爵士關於中國的書籍中獲得的。郭士臘博士也許比戴維斯爵士懂得的中文更多一些,但是,他卻止步不前,不再去了解更多的知識。已故的托馬斯·麥多士先生[托馬斯·麥多士(Thomas Meadows,1815—1868),英國漢學家。]曾把郭士臘博士的驕傲公之於眾,還有其他這樣的人,如傳教士古伯察[古伯察(Huc,1813—1860),法國漢學家、傳教士。]和杜赫德[杜赫德(Du Halde,1674—1743),法國曆史學家。]。然而,讓人奇怪的是,蒲爾傑[蒲爾傑(Boulger,1835—1900),愛爾蘭東方學者。]先生在他最近的《中國曆史》中竟把這些人引為權威。

在法國,雷慕沙[雷慕沙(Abel Rémusat,1788—1832),法國漢學家。]是在歐洲所有大學中率先獲得中文教授職位的人。對於他的工作,我們不能夠發表什麼看法。但是他有一本書引人注目:它就是小說多少譯本《雙堂妹》。利·亨特[利·亨特(Leigh Hunt,1784—1859),英國作家、詩人、批評家。]讀過這本書之後,交給了卡萊爾,再由卡萊爾傳給了約翰·史特林[約翰·史特林(John Stirling),所指不詳。],他們高興地閱讀了這本書,並且說此書肯定是一個天才所寫,隻能是“一個天才的龍的傳人”。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是《玉嬌梨》,是一本讀起來讓人很愉悅的書。但是它作為一個範例,即使在下等作品中也沒有多高的地位。然而,來源於中國人的頭腦的思想和想象,實際上已經穿越了像卡萊爾和利·亨特這樣的人的精神世界,想到這一點總是令人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