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戲劇目豐富,建國後收藏有一百餘本。村與村不同,社與社有異。據說廣場跳劇目原先有五、六百本,登台跳約三百餘本。故事內容大部分出自列國、封神、三國、說唐等說部。這些劇本以武戲為主,如《出祁山》、《平魏圖》、《七擒孟獲》、《齊國亂》等。其次是以反映愛情故事為主的文戲劇目,如《意中緣》、《十才子》、《渾哥鬧房》、《升仙橋》等,人稱“斯文戲”。其中《遊列國》、《樂毅伐齊》、《慶頂珠》諸劇,雖劇名同於其它劇種,內容結構迥然有別,是跳戲的特有劇目。除此,便是開台演出的神、佛戲。這類戲,有許多特殊表演動作,為其它劇目所未有。跳戲劇目,各本唱(吟)詞一段以四句為準,多則八句;上場“引子”兩句,下場詩常為四句。跳戲中的唱詞不叫“唱”,叫“說”或“吟”。詞句以七言為主,十言次之,也有四、六句式。跳戲角色行當生、旦、淨、醜俱全,尤重生、淨。表演以舞蹈為主,一招一式,應節踏拍,動作古樸,粗獷豪邁。表演程式主要有“上勢”、“跑場”、“踩場”、和“殺戰”等。上勢,是每個學跳戲的演員最基本的底功。隨著鑼鼓擊節,嗩呐伴奏,一步一踏,按拍移行。跑場,係武打表演程式,分跑半場、跑全場、跑花場三種。武打叫“殺戰”,有“采杆子”、“盤刀”、“盤鞭”、“開四門”等形式。踩場,純係文角表演程式,包括閨門旦、青衣旦、小生、須生、帝王等表演使用,一步一拍,以鑼擊節,嗩呐伴奏。程式表演之後,才念對子道白,吟唱詞,每句之間打擊樂各敲兩拍。
邯鄲東填池村賽戲。
邯鄲東填池村賽戲,據傳說始於元朝至順年間該村填池暴台建寺之時。在清朝中期形成其最後一個鼎盛時期,並保留至今。舊時農曆二月十五至二十日登台演出。初期每隔六年演一次,現在幾乎年年演出,時間也改在正月初五以前。東填池的賽戲演員陣容龐大,全村老戶幾乎家家都有演員,而且是世襲相傳,子承父職,弟操兄業。父兄演哪幾出戲中的哪個角色,其子弟在平常早早地就繼承了下來。
東填池賽戲包括迎神祭神、娛神娛人賽戲演出,有一套完整的迎神賽會儀式。其所祭神靈有天地神(即皇天後土)、城隍、龍王、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觀音大士等,將諸神迎進神棚時,老班頭(會首)要吟唱迎神詞和安神詞。賽戲開演前還要在戲台上舉行《祭鹿台》儀式,即老班頭帶領村民扮演的皇帝、四大臣、六百姓上台。老班頭先帶領眾人向天地神磕頭、致祝詞、讀祭文,再由皇帝帶領臣民行初獻、亞獻、終獻禮,再獻帛、獻酒、叩拜。禮畢,眾人分享祭品,然後撤席送神,才能開戲。
東填池的賽戲確實是一個古老劇種,稱道白、念白均為“評說”。“評說”有兩種,一為有節奏的四字句為主的“韻白”;一為講究平仄的七字句為主的“念白”,都有自己獨特的古味和濃重的鄉音。東填池賽戲的唱是富於朗誦色彩的唱吟,唱腔基本上是曲牌體,但曲牌特少,現在用的隻有大同小異的〔小唱〕(又名〔官腔〕)和〔截子鼓〕兩種。〔小唱〕近似板腔體的上下句,念中有唱,唱也似吟,閉目靜聽時時露出老秀才吟古詩的韻律。〔截子鼓〕似京戲中的上場引子,字數不等,腔味散平。〔小唱〕句式很多,上三下四,上四下三的七字句能唱,三三四的十字句也能唱,有時在七、十字句中襯字。在唱腔的曲牌上,過去還沿用過〔西水令〕、〔油葫蘆〕、〔武說〕等,現均已失傳,隻留下曲牌名了。當然,連曲名也沒留下的,就更不知多少。總之,唱中有念,念中有唱,唱亦似吟,念亦似唱,是賽戲唱腔的一大特點。
東填池賽戲在伴奏樂器用的大鼓、大鑼、手鑼,與其它劇種常用的完全不同,而和鄉間過去敬神、祈雨用的打擊樂“神鼓”完全一樣。在演出中鑼鼓點也少得很,一般隻用雙棰兩擊單調的鼓點兒,隻有在武打時才用一下“三不落鼓”。不過它的開場鑼鼓,卻很豐富,很有氣魄,幾乎把“神鼓”的套路組合全部用了進去。
東填池賽戲的化妝、服裝已全部向其它劇種靠攏,化妝已全部臉譜化,麵具早已不用。在表演上,仍保留自己的特色,溶武術、民間舞蹈、戲曲程式於一體,處處露出農民簡樸、古雅、憨厚的風韻,粗中含雅,野中透秀,簡中蘊精。其在演員行當上以須生、紅淨為主。這兩個行當扮演忠臣良將,是賽戲歌頌的主要對象。淨次之,但也有幾本以它為主的戲。這個行當常演勇猛的將帥王侯。旦則幾乎不存在,非有不可的戲,也很少出場;非上場不可,也隻走個過場,不給台詞,如劇情非要旦角開口不行,也隻給其少許的念白,原因是賽戲為敬神戲,舊時女人是不能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