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戲曲(4)(2 / 2)

東填池賽戲在劇目內容上,大都以三國、漢、宋曆史故事為主,三國戲最多。三國故事劇有:《博望坡》(即從三請諸葛亮到博望坡初戰初捷)、《打冠》(即三戰呂布)、《過五關》、《古城聚》(即古城會)、《景山》(即長阪坡)、《祁山》(即初出祁山斬韓德)、《空城計》、《巴州》(即張飛收顏延)、《葭萌關》(即張飛戰馬超)、《潼關》(即馬超追曹操)。楚漢相爭的曆史故事劇有:《破章邯》、《大會蓋》(即韓信擺陣)、《草白樓》(霸王烏江自刎)。宋代曆史故事劇有:《下河東》(即《困河東》)、《前後幽州》等。

二、儺戲類

儺是商、周時期先民舉行驅鬼逐疫儀式時有節奏的諾諾聲,後成為儺儀的代稱。儺儀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後人在儺儀式中增加舞的成分,即為儺舞;增加戲劇成分即為儺戲。儺戲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大都戴假麵,儺舞和儺戲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麵貌。

貴州德江儺堂戲。

在貴州東北部烏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區的德江、思南等縣,還完整地保留著享譽海內外的“土家族儺堂戲”。儺堂戲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麵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據說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經過不斷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至今仍然活躍在黔東北的村村寨寨。在德江縣,現在還有130多“壇”儺堂戲在民間活動,每壇有一位掌壇師(當地稱土老師),演出時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人。

儺戲演出與儺壇祭祀交織在一起,分為祭祀、開洞、閉壇三個部分。每當從事此項活動的“土老師”頭戴麵具,身穿“法衣”,在莊嚴肅穆、香煙繚繞的神案前,在鼓、鑼、絲弦、嗩呐的伴奏聲中“開壇”,或跳神唱戲,或占卜問卦,或為祈願人家通報神祗意旨、禍福吉凶時,特別是當牛角和司刀這兩件特殊“樂器”發出森嚴悲壯之聲時,總會勾起一些潛藏於人們心靈深處的“萬物有靈”的原初情愫。土家族的先民相信,在他們的周圍還存在著一個鬼神的世界,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著人世的一切,隻有頂禮膜拜、祈禱,用巫術、符咒、舞蹈等儀式,才有可能影響它們,避疫逐鬼,驅邪化凶,降福呈祥。在土家族人看來,任何神靈,即使是凶神,隻要自己誠心實意地去許願、還願、酬敬,也能夠使它回心轉意、與人為善。這裏蘊含著土家族人寬厚、善良的民族本性。

在德江的土家族儺堂戲中,還有一些非常獨特的絕活,十分高難驚險,如“踩刀祭”“溜鏵口”、“翻叉耍”等表演。比如踩刀祭,踩“地刀”時,是把一排鋒利的大鋼刀刀刃朝上置於地麵;踩“天刀”時,則把若幹大鋼刀刀口朝上置於木柱之上排列為樓梯狀。祭祀開始時,土老師身穿法衣,赤腳,一邊畫符念咒,一邊從容不迫地走上刀刃,如履平地。溜鏵口則是把若幹鐵鏵口(有時用磚頭)全部用火燒紅,排列在地上,由土老師光著腳板逐一走過。翻叉耍則更為驚心動魄,土老師為了降伏惡鬼,要用鋼叉向另一個扮演惡鬼的土老師的咽喉或胸膛用力投擲過去,而對方則要用單手準確地接住飛來的鋼叉。

河北武安儺戲。

武安儺戲保留在武安市西南部的固義村和北部的白府村。固義儺戲祭祀的神靈是玉皇大帝、城隍、財神、土地、關公、冰雨龍王、蟲蝻王等,有較悠久的曆史淵源;固義村民信奉的白眉三郎,是春秋時期秦國秦莊王的十三太子,成為該村特有的村落保護神。關於固義隊戲麵具的來曆,該村隊戲劇目《點鬼兵》中說是來自春秋時期的唐山縣鎮殿村,即現在的河北省隆堯縣境內,具體情況待進一步考察。據村民傳說,大型隊戲《捉黃鬼》是明朝中葉固義村民丁端從河北蔚縣境內的小五台山學來。該村現存賽戲抄本最早的是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

武安儺戲在農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演出,固義村共參演角色600多人,加上輔助人員,共約千餘人。規模和陣容有宋代宮廷大儺儀式遺風。

武安儺戲演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內容有請神、迎神、祭神、送神等,娛神娛人節目有隊戲、賽戲、龍燈、獅子舞、花車、旱船、竹馬、幃子、武術等多種形式,每逢演出,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外村村民前來觀賞。

武安儺戲麵具角色,原始古樸,20多個麵具角色主要有城隍、財神、土地、四值、四尉等,既是隊戲劇目中的角色,又是村民請來的各路神靈,從麵具造型到隊戲內容、形式都具有原始古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