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傅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麵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文場的音樂與唱腔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麵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能演出曆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折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嶽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皮影戲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和《東郭先生》等。
由於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等的精華,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眾多流派。在秦、晉、豫一帶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宮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調、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種。演唱時,還常用和聲接腔、幫腔和鼻哼餘韻的唱法,拖腔婉轉悠揚,非常動聽。
中國皮影有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複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環縣道情皮影戲、淩源皮影戲等。
唐山皮影。
又稱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於明代末期,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它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唐山皮影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讚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
唐山皮影的雕刻要經過刮皮漿皮、拓樣雕刻、著色塗油、拚釘裝杆幾個步驟。刀口和上色是最能體現雕刻藝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為生、小、大、鬢、醜等。
唐山皮影戲的主要操縱演員有兩個人,即“上線”和“下線”。支配影人動作的杆子有3根,分別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戲演出通常有拿、貼、打、拉、唱五種分工,有“七忙八閑”之說,即七個人演出人手緊張,八個人演出又鬆閑了。
唐山皮影戲的劇本稱“影卷”,現存至少500多部。其中連台本影卷有130多部,單本劇更多。劇目有《五鋒會》、《二度梅》、《青雲劍》《楊家將》、《隨唐演義》、《飛龍傳》、《武家坡》、《翠屏山》等。皮影傳統劇本的文學結構為人物出場有上場“詩”,下場“對”。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錦”、“三趕七”、“五字賦”、“硬散”、“大金邊”、“小金邊”等。這些唱詞結構都是以對偶的上下句為其結構的基本單位,每段唱詞一般都是由若幹對聲韻相同的上下句組成。
唐山皮影以樂亭方言為基礎,以唱功見長,獨特,唱念聲調柔媚,娓娓動聽,具有天然的音樂感,外地人稱樂亭人為“老”,所以冀東皮影也俗稱“老影”。其為板腔體,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和平唱、花腔、淒涼調、悲調、遊陰調、還陽調,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趕七等各種腔調。
環縣道情皮影。
環縣隸屬甘肅省慶陽市,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處,人口34萬。曆史上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隴文化與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誕生了“環縣道情皮影”這一民族民間藝術。
環縣道情皮影是“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曆經滄桑,已有千年曆史,經清末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創新,使其更加完善。它與當地人民的習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環縣為中心,延伸至周邊的華池、慶城及寧夏鹽池、陝西定邊等縣在內區域的播布圈。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優美獨特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精湛的皮影製作及表演上。影戲戲班演出時,前台一人挑杆表演,並承擔所有角色的唱做念白,後台四五人伴奏並“嘛簧”(唱),一唱眾和,粗獷高亢,獨具。道情音樂為徵調式,分為“傷音”、“花音”,以坦板、飛板兩種速度演唱,曲牌體與板式體並存。其伴奏樂器中的四弦、漁鼓、甩梆子、簡板均為自製,音色獨特。傳唱的180餘部劇目中,至今還保留著“圖”、“卷”等古老文化符號。現館藏及民間流存的數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構思奇妙、雕刻細膩逼真,有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