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戲曲(3)(3 / 3)

由於泉州與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曆史、人文等關係,泉州傀儡戲於明末清初即開始向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流播,並在當地生根開花。為傳播閩南文化、方言,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潮州鐵枝木偶。

潮州本地木偶戲為鐵枝木偶,在木偶戲表演中可謂別具一格。鐵枝木偶個子不及提線木偶一半,由一根鐵枝固定木偶軀幹背部、兩枝鐵枝支撐活動的兩臂。潮州人謂鐵枝木偶為“紙影”。紙影棚不大,表演時舞台中間垂一布幔,台麵布置小桌椅,兩邊戲門可容二至三人用手把鐵枝木偶帶出台前,表演各種戲曲人物動作,後台唱曲和伴奏,儼然是一台小潮劇。從前有些癡迷潮曲者並不在台前看紙影,而是躲到紙影棚後聽曲。

潮州鐵枝木偶雖形似木偶,其淵源卻是民間的皮影戲。據蕭遙天在《潮州戲劇音樂誌》中考證,潮州皮影戲屬於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滅亡時,由一班逃難的孤臣、義民將皮影戲帶到南方來。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戲最盛行,民間稱為“紙影戲”。紙影戲正名“竹窗紙影”,因台麵裝一竹框,裱上透明白紙,如電影銀幕一樣。近代紙影戲日漸衰落,為以新奇爭取觀眾,改竹窗為玻璃窗,棄皮影不用,模仿木偶戲形狀,用稻草劄成軀幹,穿上戲服,接上泥製頭顱,紙手木足,背後及兩手穿鐵絲三條為操縱之具,稱“圓身紙影”,用紙影之名而演木偶之實。因此,紙影戲在全國木偶戲中獨一無二。後來,台前罩的玻璃窗也棄去不用,號“陽窗紙影”,民間簡稱“紙影”。

1954年,潮安源香紙影班首次赴京參加全國十三個省木偶戲調演,演出劇目為《唐僧收三徒》。隨後紙影班作為木偶戲五個品種之一留京演出。1993年,潮安金石龍閣木偶劇團曾應邀參加奧地利第十五屆國際木偶藝術節,在歐洲引起了轟動,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第六節儀式類戲劇

儀式類戲曲包括賽戲和儺戲。賽戲亦稱社戲,是舊時報賽神靈的專用戲劇,簡言之,即敬神戲。現保留在山西、陝西、河北的一些鄉村。現在河北省邯鄲開發區東填池村、武安市固義村、涉縣上清涼村等都有賽戲傳承。

一、賽戲類

陝西合陽跳戲。

合陽跳戲又叫“跳調”、“調調戲”、“調戲”或“鑼鼓雜戲”。跳戲屬社戲性質,演出時沒有唱腔,不用弦樂伴奏,隻用大鑼、大鼓、鐃鈸和嗩呐,演出者用“說”和“吟”完成“唱”、“白”任務,與觀眾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較機械的古代舞蹈動作。跳戲盛行於關中東府合陽、韓城、大荔等縣,西府周至縣也有流行。

跳戲草創於金、元時代,清代合陽翰林安錫侯詩雲“舞蹈躋春台,溯源金大定。鐃鼓傳嗬護,時和慶年豐。”據合陽行家莊村跳戲老藝人黨正傑等口述,該村有跳戲演出活動,可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這時該村已有跳戲名家黨桂一。清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跳戲最為興盛,僅合陽沿河(黃河)各村,戲社多達三十多處。行家莊跳戲共分東、西、南、北四社,西社以文戲見長,東社以武戲著稱,且各社劇目不同,各異。跳戲是群眾性的演出活動,一年一度,春節例行演出。大年初一下午,各社敲鑼打鼓,名曰“打旦子”,以製造氣氛,鼓動村民,促使“祖家”(社戲負責人)出麵組織演出,商議經費籌集等事宜。正月初五日,不等黎明,“好家”(演出名角)抬上鑼鼓,在本社各戶院落內打旦子,俗名“鎮窮鬼”或“破除五邪”。當天下午便進入了“牛鑼隊”階段,各社把鑼鼓集於村之中心,劃定區域界線,各占一方,對賽敲打,互相激勵。次日開始廣場跳,上、下午各出一次,每次按村莊大小,分社多少決定出跳場次,每社至少要落一個場子。

廣場跳即啞跳,所跳劇目,隻有人物、故事情節,而無台詞,演員盡都化妝,帶有音樂伴奏。廣場跳純係武打劇目,均以舞蹈動作示意;啞跳講究人多,凡經過訓練的青少年,幾乎都能參加,有時竟出現一百多人的演跳場麵。廣場跳至正月十三日結束。

正月十四日開始,舉行登台跳。演出開始,先打開場鑼鼓,以招人聚眾;然後由“撥師”或“老家”、“師謀”扮演“春官”,身著緋紅官衣,頭戴圓翅紗帽,勾以豆腐塊醜角臉譜,手舞花扇上場,詞無定例,即興自編,或表本地風光名勝,或訴農民生計艱難,或說官紳壓迫,指名叫罵,肆意嘲謔;或談演員陣容,介紹各人特長與拿手好戲。此種形式,類似元明雜劇中的“副末開場”、宋雜劇中的“引戲者”。

登台跳演出,不論是新建舞台,或是原有戲樓,凡春官登場之前,都得演《咬雞祭台》、《天官賜福》、《五鬼鬧判》、《魁星點鬥》等劇目。春官下場,便演武打節目,俗名“打台子”,然後才演折子戲或本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