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高度讚譽,並最終發展為甘肅惟一地方劇種——隴劇。
二、木偶戲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我國木偶戲的曆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商代奴隸陶俑,春秋、戰國時期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等,便是最初的偶人。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後漢書·五行誌》)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製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北齊之後,中國木偶戲始終與戲劇等姊妹藝術為伴,表演形式和內容漸豐。
經過隋、唐,到了宋代,“弄傀儡”班社眾多,瓦肆宮廷,無處不見,文人墨客,興趣盎然。宋代是中國木偶藝術鼎盛時期。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木偶的造型藝術因地域不同而出現多種多樣的特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淨、醜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
民國以後,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木偶戲也麵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種類。
提線木偶,在木偶的重要關節如頭、背、腹、手臂、手掌、腳趾處各綴絲線,演員提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
托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杆,頭部為主杆,雙手為側杆,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杆,右手持側杆,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
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幹,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另外,鐵枝木偶流傳粵東、閩西一帶,清末成型,紅極一時。
陝西蒲城的“火神會”,以“藥發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鬆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類木偶戲的代表作。
泉州提線木偶戲。
福建省泉州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泉州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因此,泉州自古以來便稱提線木偶戲為“嘉禮”戲、“加禮”戲。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大建宮院,由中州聘請不少名士學子,並攜帶傀儡戲具,置於宮中以供娛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故嘉禮戲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間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展。明代泉州李廷機曾為木偶戲撰聯:“頃刻驅馳千裏外,古今事業一宵中。”可見當時木偶劇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具備了表現縱橫千裏、包容古今的功力。
清末民初,泉州一帶有50多個木偶戲班遍布城鄉。泉州東嶽廟、關帝廟、元妙觀、城隍廟等“四大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天酬神專門演出。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說嶽》、《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脫出僅服務於婚喪喜慶的圈子。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舞傘、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曆經千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泉州傀儡戲至今保存七百餘出傳統劇目和由三百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
在泉州傀儡戲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保存著“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俚語的語詞、語彙、古讀音。並且也保存著許多宋元南戲的劇目、音樂、演劇方法、演出形態等珍貴資料。因而,對閩南文化學、閩南方言學與宋元南戲學等,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