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麵,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製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十分豐富,而用法又十分嚴格。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麵性、完整性也要求更嚴,對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製,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與管弦樂。打擊樂器有板、板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京劇形成以來,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麵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有程長庚、譚鑫培、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等;小生有徐小香、薑妙香、葉盛蘭等;武生有楊小樓、蓋叫天、厲慧良等;旦角有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張君秋等;淨角有金少山、裘盛戎等;醜角有劉趕三、蕭長華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京劇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台上廣泛流傳。這類劇目有200餘出,主要有《宇宙鋒》、《玉堂春》、《長阪坡》、《群英會》、《打漁殺家》、《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金玉奴》、《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同時創作演出了一批現代劇目,如《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二、豫劇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叫河南謳、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等,建國後才統一稱豫劇。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豫劇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每逢迎神賽會則必演河南梆子。
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製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取“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等班社,以及常香玉等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係,唱腔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飛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暢、節奏鮮明,加之極具口語化的唱詞,深為觀眾喜聞樂見。其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麵,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後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場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角色行當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淨、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淨)、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
豫劇流派分祥福調、豫東調、豫西調和沙河調等四派。其中,豫東調和豫西調占主導地位。豫東調多用假嗓,聲音高亢歡快,兼之多夾花腔,故它以表現喜劇的劇目見長。豫西調則多用真嗓,悲壯低緩,又多夾哭腔,故長於表現悲劇的劇目。
豫劇常演的劇目,生行有《斬子》、《罵閻》、《渭水河》、《哭頭》、《跑坡》、《臨潼山》等;旦行的豫東有《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黑臉有《鍘郭槐》、《鍘包勉》、《鍘美案》;花臉有《黑下山》、《紅下山》等;醜角(三花臉)有《借妻》、《閻王樂》、《掛門牌》等。此外,還有一些語言樸實風趣,鄉土氣息濃鬱的小戲,如《王金豆借糧》、《老於婆勸架》、《借缸》、《推磨》、《賣苗郎》等。創作或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