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角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醜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人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醜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發展豐富。20世紀20年代以前,樂器隻有竹弦、嗩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30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40年代開始,又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莊嚴。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當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潮劇的聲腔在明代稱為“潮腔”,也稱“潮調”。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的弋陽腔、昆腔的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鬱。唱腔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獨特,表現力很強。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台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台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破窯記》、《玉簪記》、《拜月記》、《珍珠記》、《蕉帕記》、《漁家樂》等等,一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枝記》、《蘇六娘》、《金花女》、《龍井渡頭》等。潮劇也能結合時代需要,編演一些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劇目,如抗日戰爭期間,反映抗戰時事的劇目大批出現,著名的有《盧溝橋紀實》、《韓複榘伏法記》等。
§§§第五節傀儡戲曲劇種
傀儡戲,即演員在幕後操作皮影人或木偶人並親自伴奏、演唱的劇種。傀儡戲包括皮影戲和木偶戲。
一、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曆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製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許多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
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製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杆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演皮影戲的設備非常輕便,所以戲班流動演出的優勢很強。不論在劇場裏還是在大廳、廣場、庭院以至普通室內,架起影窗布幕和燈箱就能開戲。一個戲班六、七個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戲。所以皮影戲自古就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廣泛流傳、普及於民間的原因之一。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製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伴奏,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