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牌板混合體戲曲劇種
粵劇、潮劇、晉北道情、(山西)朔縣道情、(黃岩)亂彈、(湖南)祁劇等屬於牌板混合體戲曲劇種。
一、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溶彙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而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清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人稱攤手五,因躲避清廷的追捕,化裝易服逃到廣東,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劇昆曲教授紅船子弟(粵伶以紅船為交通工具,“紅船子弟”便成為粵劇藝人的代稱),建立“瓊花會館”,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劇的故鄉。其時佛山多迎神賽會,逢神誕必要上演粵劇。清代有一首竹枝詞描寫這一盛況:“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年,萬人圍住看瓊花”。
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
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係。李文茂原為粵劇藝人,後來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表演技巧比較全麵,生旦淨醜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馬師曾以醜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醜態,不僅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隻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等。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粵劇的唱腔音樂主要分板腔類、曲牌類和詩讚類三種。粵劇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類,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也即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於南北路的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粵劇的板腔原是由外省傳入,是由詩讚類的齊言滾唱方式發展出來,後來節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發唱腔的變化,故稱“板式變化體”。其實這都和戲曲及粵劇的發展相關。詩讚類一般又稱為說唱類。板腔體和詩讚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的樂調旋律,旋律由曲詞的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為曲詞不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曲牌體戲曲唱腔卻是先有樂調旋律,再填曲詞,其中骨幹音更不可修改,所以無論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詞不同,但其分布之聲調必然相同。
粵劇劇目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曆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
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人,出生於1927年。1939年開始跟隨舅母何芙蓮學習粵劇,藝名小燕紅,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在兩廣地區嶄露頭角。1947年至1956年她一邊演粵劇,一邊拍電影,主演了七十多部故事片,塑造了眾多不同個性的人物。她於1952年組織真善美劇團。1955年自香港到廣州,加入廣東省粵劇團。1991年創建了廣州紅豆粵劇團。1993年9月在多倫多創辦國際粵劇藝術協會並兼任會長。
二、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分布於粵東、閩南、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曆史。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