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縣屬河北省滄州市管轄,是河北和中國著名的“雜技之鄉”。雜技在該縣俗稱“耍玩意兒”,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道出了雜技在吳橋縣城鄉普及的程度。該縣成為“雜技之鄉”,有其深刻的曆史、經濟和文化背景。早在1958年,該縣小馬廠村發掘的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550)的古墓壁畫中,就有表演蠍子爬、倒立、肚頂、馬術等雜技畫麵,足見當時這一帶雜技已經很流行。
吳橋地處古黃河下遊,河流縱橫,地勢低窪鹽堿,十年九澇,加之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人民靠貧瘠的土地難以維持生計,人們不得不三三兩兩地離鄉背井,流浪街頭,靠打跟頭、耍刀槍、玩猴、馴狗等賴以糊口。雜技逐漸成為吳橋人民求生存的第二職業。
由於養家糊口的需要,不僅使練雜技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促使人們不斷提高技藝,這就需要人們以技會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再著,隨著雜技的不斷發展,原來家用的叉把農具、罐碗碟等作道具已不夠使用,需要購買專用的刀槍器械、雜技魔術道具和動物,於是在黃鎮(今屬山東省寧津縣)便出現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的雜技魔術器械、道具廟會,同時也成為雜技藝人交流切磋的好時機,形成了發展武術雜技的濃鬱文化氛圍,並確實促進了它的發展。
舊時雜技藝人多是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閑時外出賣藝。每年八月至九月黃鎮廟會期間,班主們延攬高手,組團結隊;藝人們添置道具,碰班搭夥,迎接即將來臨的冬春演出季節。他們有的北上天津、北京、東三省,有的南下上海、廣州;有的從東三省出境到蘇聯和其他歐州國家,有的下南洋,從東南亞到歐州;其中有的留居海外,成為華僑。吳橋雜技藝人的足跡遍及中國各省,世界各地。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更替和演出形式的變化,雜技節目也在由簡單向複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變化發展著。雜技最初包括雜耍和戲法兩類節目。雜耍包括雜耍、武術、氣功、馴鳥獸和馬術。地攤演出時期的雜耍有:抖空竹、踢毽、單手頂、對手頂、頂子、頂碗、轉碟、水流星、耍草帽、柔術等;大棚和舞台演出後增加了走鋼絲、走立繩、蹬技、軟杠、雙拐子、晃圈、鑽火圈、蕩秋千、定車、高台定車、頂竿定車、鞭技、晃板、排椅倒立、空中飛人、跳板坐椅、木磚倒立、車技、噴火、跳火、飛車走壁等。武術包括馬叉、鏢刀、杠子武術等;氣功類包括卸索、力斷鐵鏈、頭頂碎磚、汽車軋人等。馴鳥獸最初包括馴白鼠、馴鸚鵡、馴羊、耍猴等,以後發展到馴猩猩、馴虎豹、馴獅子、馴象、耍蟒等。馬戲包括馬術關公劈刀、滑稽馴馬、馬鑽火圈等等。戲法最初是仙人摘豆、變魚、變煙、巧變大碗、耍撲克等,後來發展了巨型魔術,如大變酒簍、人頭說話、人頭吸煙、無頭人打拳、大鋸活人、炮打活人等。
在大棚和舞台演出中,節目之間更換道具時,便由醜角出來逗樂兒,以避免冷場,同時也為活躍場內氣氛,調動觀眾情緒,久之便形成一類特殊的節目——幕間滑稽,並先後出現了《三角頂》、《兔子吃麵包》、《擦鏡子》、《搶椅子》、《抬桌子》、《求婚》、《假流星》、《茅台酒》、《照相》、《喝酒》、《轉傘》、《飛手帕》、《三張大牌》、《吹粉》、《剪毛線》、《吐雞蛋》等。
吳橋雜技藝人為了吸引觀眾,在同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需要刻苦練功,不斷出新,逐漸出現了一批有名的藝人。他們或者自起藝名,或者觀眾給他們送綽號,在觀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像吳橋縣王士良村耍藝人王德信,人稱“鐵手扣”;20世紀20、30年代因耍馬叉名震上海大世界的張萬順,人稱“馬叉王”;舊時吳橋縣“上八仙”雜技團的走鋼絲女藝人因愛穿紅色演出服而取藝名“紅蜻蜓”;民國年間吳橋縣雙井鎮薛寶德馴熊有方,江湖人稱“狗熊薛”,足跡遍及西歐十幾個國家;吳橋籍雜技大王孫福有的“孫家班”和“中華國術大馬戲團”,在國內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海外到過俄羅斯和南亞各國;王玉林因有解開各種繩扣兒的絕活,而獲得“卸索大王”的美稱;魔術高手張誌國藝名“小快手”;魔術大師穆文慶號稱“大天一”;出生於吳橋縣王庫吏村的王汝利,是蘇聯家喻戶曉的馬戲大師,曾榮獲蘇維埃勞動勳章和列寧獎章。河南濮陽雜技。
河南省濮陽市地處黃河岸邊,該市華龍區東北莊村原名呂樓,據傳是三國時期呂布的故鄉。該村自古就有“雜技之鄉”的美譽,與河北吳橋並稱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裏”。
該村雜技傳統源遠流長。早在元末明初,村裏就有很多人“幹雜技”。清朝中期進入全盛時期。清朝乾隆年間,全村有雜技班13個,其中最著名的是劉家班。清朝末年,該村從事雜技的藝人占全村總人數的80%,當時著名的是喬家班。清朝光緒年間,自小就從事雜技表演的東北莊人喬恩海練就了一身絕技。喬恩海有三個兒子,長子喬進美,次子喬進逢,三子喬進芳,當時是“喬家班”的主要演員。喬家班最初是撂“明場子”演出,一陣鑼響,一聲吆喝,便有觀眾圍成圈子,藝人們在圈子中央表演各項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