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雜技(1)(1 / 2)

§§§第一節雜技習俗

雜技,是建國後對雜耍、馬術馴獸、戲法(即魔術)與滑稽節目的總稱。古代稱為“雜伎”、“雜技樂”。雜耍還包括武術、氣功節目,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由於雜技藝術來源於五花八門、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征。

一、我國雜技的類型

我國雜技分為:耍弄型、形體表演型、形體技巧、平衡技巧、高空類、口技、滑稽類、喬裝動物類、馬戲、馴獸、魔術等。

耍弄型節目:包括口撚子、飛叉、轉碟、踢毽子、耍子、蹬技、手拋技、鞭技、飛標、腦彈子、拋青子等。

形體表演型節目:軟功,柔術節目的總稱,包括:滾杯、滾塔、叨花、鑽木桶、鑽子、平腰子。

形體技巧是一類綜合性節目,融集體舞蹈、體操、武術、雜技於一體,使雜技的形體技巧更加完美。一般分為:大武術、小武術、刀門子、跳板等。

平衡技巧:這類節目除車技外,有杠竿、頂技、晃板、椅子頂、走鋼絲、頂碗等。中幡由來已久,比較普及,是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之一。倒立技巧也稱大磚頂。主要表演倒立一類節目。如:砸樓子、雙撥磚、單撥磚、鴨子等。

高空類包括:一字飛人、十字飛人、空中飛人、浪橋飛人、雙層秋千、大吊子、空中坐椅、空中悠繩、空中體操。

口技:模仿自然界和社會上的各種聲音,表演形式有單人口技、雙人口技和多人口技。

滑稽:滑稽多具有喜劇。按表演技巧可分為文、武滑稽。文滑稽包括:三套瓶、打碗、頂紙條、吃蘋果、嘩啦碗、滑稽舞、手帕內變雞蛋等。武滑稽包括:搶椅子、摔死人等。

喬裝動物類:即人扮動物表演的一類節目,有獅子舞、龍舞等。

馬戲類主要節目有:撂索、大站、深海、倒掛拔旗、鐙裏藏身、八步趕蟾、倒騎馬背、古裝馬戲、一人馬、二人馬、三人馬、集體馬術、獨站雙馬、多人雙馬等。

馴獸節目曆史修久,流傳較廣,包括耍猴、馴白鼠、馴狗、馴羊、馴熊、馴象、馴蟒等。

魔術類:傳統魔術包括:手彩、落活、罩子、蛋球子等。現代大型魔術表演有:幻影、三套箱、站塊板、炮打真人、空中懸人、飛表、飛杯、釣魚、鴨台、銀球騰空等。

二、雜技行業信仰習俗

河北吳橋雜技藝人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為祖師。這一帶民間傳說,當年呂洞賓收紀曉堂為徒,經過觀察考驗,覺得他隻能憑小伎倆救一些饑民挨餓受凍之苦。於是就教給他360套雜耍戲法,讓他住在吳橋縣靠近東光、寧津兩縣地界的道觀裏,收徒傳藝,使這一帶出了很多以雜耍戲法為生的人。由於道觀地處吳橋縣,所以吳橋縣出的藝人更多。因此,雜技藝人賣口時還經常說:“天地無所求,無所求,拜呂祖,學套把戲走江湖。籮圈一上一下,原來是呂洞賓老祖留下,裏麵能藏龍臥虎,不敢當眾玩耍。”

中國口技藝人供奉的祖師爺是孟嚐君。齊國公子孟嚐君被秦王請到秦國軟禁起來,孟欲逃歸,他托人向秦王寵妃求情,妃子要孟送她名貴的白狐皮襖。孟隻有一件,已經送給了秦王,因此很為難。幸好他帶的門客有位善縮身之術者,從狗洞爬進王宮偷出了那件皮襖。這位門客可謂後世雜技“鑽圈鑽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說動了秦王,放了孟嚐君。但孟剛走,秦王又後悔了,派兵追殺。孟嚐君率眾到了秦國邊關,該關規定雞鳴才開門,時值半夜,雞自然不會叫,幸好門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幾聲惟妙惟肖的雞叫,引得四郭荒雞齊鳴,守關人迷蒙中以為到了開關時刻,便開關放人,孟嚐君得以逃離秦國。此事發生在公元前298年,《戰國策》上有記載。

三、雜技傳承習俗

舊時一般為家傳、師帶徒、雜技小科班和收買養子、養女等。

家傳雜技傳授方式,在雜技之鄉吳橋較為普遍,一般是父傳子、侄,這種形式叫“門裏出身”。許多孩子從三、四歲起就開始獨立練功,或者家族成員中的母女、父子、兄弟、姐妹配合練功,這就是所謂的“無小不成班”,吳橋雜技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師帶徒的雜技傳授方式,在吳橋也較為普遍,以求在短期內學成一、二項初級技術。學藝時,師傅一般都比較保守,隻教普通套子,不教要緊關子。頭腦靈活的徒弟偷學、琢磨,後來成為雜技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