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雜技(1)(2 / 2)

雜技小科班,一般是富人投資,雇用藝師,招收兒童組成班子,謂之“小科班”。訓練前,多視兒童素質,分門別類,各有側重地傳授,對培養雜技人材,普及提高雜技藝術起了一定作用。

收買養子、養女是一種廉價收徒的雜技傳授方式。

1985年,河北吳橋縣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專門培育雜技人材的中等藝術學校——吳橋雜技學校,開始了開放教學的傳授模式。該校是我國唯一加入世界馬戲學校聯合會的成員。1999年,吳橋雜技學校由國家文化部批準成為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培訓中心,開始向全世界招收留學生,承擔起為國內外培育雜技人材的任務。

四、演出習俗

吳橋雜技演出形式的發展演變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流浪賣藝地攤演出。起初,他們或者一家子,或者兩三個夥計,推著小車,挑著籮圈櫃子,背著鋪蓋卷兒,扛著刀槍把子,每到一個村鎮,找個合適的場子,敲起鑼鼓家夥,等圍攏過來一些人後,表演一些跟頭、小戲法、簡單的武術節目和耍猴、馴白鼠等,向觀眾要個幹糧果腹,然後收攤走人趕往下一個地點。此後,逐步增添了飛叉、轉碟、地圈、刀門子等,每班人數也有所增加,在一個城鎮較為固定的地點擺地攤、撂明地演出一些日子再換地兒。二是大棚演出。後來一些較富裕的藝人成為班主,購置車輛棚杆、大型道具,招收演員,組成班子,增加馬術、馴獸和高空節目,在大棚或舞台上演出。三是舞台演出。建國後,省和一些市縣成立了雜技團隊,多在舞台上演出,並且創作排練出一批適合舞台演出和富有時代感的節目。下鄉演出、有馬戲和大型馴獸節目的團隊仍然大棚演出。

地攤賣藝的情況是,敲過鑼鼓招攏來觀眾圍圈後,一個藝人或徒弟要站出來賣口,即說開場詞:“各位師父,各位爺們兄弟,各位大娘嬸子姐妹,在下替俺師父給您施禮了,問安了。那位問了,你師父是誰?我師父,江湖上送他個藝名神仙手。下麵請俺師父給大家耍一手兒。常言說得好,外行瞧熱鬧,行家瞧門道。請行家師父們多多指教。咱們落棚搬山(行話,即收攤後請客)。”然後師父等上場演出。節目演至三分之一時,一兩個藝人或徒弟開始向每個觀眾撒一根竹簽兒(行話叫下叉子),為的是穩住觀眾。演到最後一個節目時,藝人又開始賣口:“常言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世上沒有君子不養藝人。請各位高抬貴手多多捧場,多多捧場。”節目演完,眾人送還竹簽兒,其中有的賞錢,有的送雞蛋,有的送米麵。藝人收下賞物,整理好道具,一場演出即告結束。接著要趕往下一個村鎮演出。有時候一天要趕五六個點兒。流浪賣藝階段,有的藝人在演出中還兼賣某種野藥。為了把藥賣出去,中間又少不了賣口。

五、雜技行話

俗稱“行話”,也叫“春典”、“春典語”。其概括性、保密性強,含義深刻,多以簡練的語言,表明一個事物或一個表演過程。舊社會,由於雜技藝人社會地位低下,經常受到封建官府、地痞流氓的迫害。雜技用語在一定程度上在內部起著交流思想、約束行動和躲避迫害的作用。雜技用語久經流傳,不斷發展變化。

吳橋雜技藝人在長期的練功賣藝過程中,逐漸出現並形成自己的一套行話,成為雜技藝人的行業語。例如:老帥——傳藝師父,把式——雜技藝人,外把式——男藝人,裏把式——女藝人,小把式——小藝人,小抄凡兒、小抄手兒——小徒弟,簽子活——雜耍,粒子活——戲法(魔術),磨幹——流浪賣藝,賣口、口撚子、口杆子——說開場詞,耍生意——演雜技,下叉子——發簽子,擺子——布招廣告,門子——機關(秘密),叉嘴子——狗熊,出頭——錢,羌帖——盧布,骨丁——意外事兒,溜車——走人,馬前點兒——快點兒,不轉——不懂,台兒——後台、台柱子,落棚般山——收攤請客。等等。

§§§第二節中國雜技之鄉與國際雜技藝術節

一、中國雜技之鄉

中國雜技經過漫長的發展曆史,國內許多地方都有傳承雜技藝術的傳統,如河北吳橋、肅寧、霸州,山東聊城,江蘇鹽城,河南濮陽,湖北天門,安徽廣德,天津武清等,都被譽為“雜技之鄉”。

河北吳橋雜技。